“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指的什么?

题目
问答题
“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指的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叫笔势?为什么说笔势是书法艺术的审美核心?


正确答案: 所谓笔势,是指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趋势及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书法的组合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形势。
书法艺术作品是否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气韵生动,是否能表达出深刻的意象性思想情绪内含,决定气韵生动,决定意象性思想情绪内含的就是笔势。因为运笔时的趋向、动势的变化决定了所得点画的方、圆、藏、露、疾、涩、枯、润、偏、侧、大、小、粗、细等方面的变化,这些点画以不同的动态、形势在空间中的组合,又是决定书法作品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刚健、阿娜等艺术风格的关键。此外,书法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笔力,也是由笔势决定的,正是运笔时千变万化的趋向,动势的巧妙运用,才使点画形式具备了千变万化的力的感觉。古人早就说过:“粗不为重,细不为轻”,虽然点画的粗、细、大、小,是由运笔时生理意义上的人的力量所决定的,但其书法艺术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力感,却是由行笔过程中趋向、动势的变化和点画组合时的动态形势变化亦即笔势的变化所决定的。笔势的运行和组合恰到好处,就有力感有笔力,否则,就无力感没有笔力。在这里笔力是笔势的外在形式,笔势是笔力的基础和源泉。所以,不懂笔势的大力士操笔狠书,所得书法可能如春蚓秋蛇毫无生命律动的力感,而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法家,却由于心手相应无间地把握了笔势的运用和布置,创造出的书法艺术品,却能力敌千钧、入木三分。
因此,我们说,笔势是书法艺术审美的核心。对于这一点,古人在书论中作了大量的、精辟的说明。清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东汉蔡邕)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算。”所以,古人常以“识势”,“得势”等语来褒扬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艺术作品,还把“取势”作为书法的主要基本功。如运笔时的“中锋以运笔,侧锋以取势”、“无往不回,无垂不缩”、“竖画横下,横画竖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等,结体中的“顾盼照应”、“险中求稳”、“如杨柳迎风”、“似项羽扛鼎”等,都是讲的笔势的运用、布置和表现。“永字八法”中的“侧、勒、努、趯、策、啄、掠、磔”,实际是对“永”字的八种点画行笔势态所做的简捷明了的定义。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说的“点若高峰坠石”、“横若千里阵云”、“百钧弩发”、“崩浪雷奔”等也是对点画势态即笔势的生动而又形象化的形容。
再如结构、章法中的疏、密、骤、散,峻严紧凑、开阔飘逸等无不是笔势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时代、性情、学识、品德各异的书法家对笔势的独特运用、布置,才形成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也正是笔势的千变万化,才造就了历代无数著名的书法大家。

第2题:

邓石如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正确答案: “平和简穆,遒丽天成”,这是清代学者包世臣对邓石如篆书的评价。并在《国朝书品》一文中,将其列入神品。
邓石如(公元一七四三——一八○五年)原名琰。因避嘉庆皇帝讳,遂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又号笈游道人、古浣子等。安徽怀宁人。邓氏出身寒门,九岁时就已辍学谋生,然而他在逆境中仍能学而不倦。他学篆刻是在与梅镠相处时开始的。梅是江宁大收藏家。邓由梁闻山介绍而得与梅氏相识,并与之相处达八年之久。梅镠金石书画收藏宏富,为邓石如钻研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条件。邓入梅府以后,“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包世臣语)。自此,完白山人的书法、篆刻艺术大进,并得到当时名人金榜等人的褒扬,书名由此大振,而尤以篆书著称。当时大学士刘墉、副都御史陆锡熊称其书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完白篆书初以二李为宗,但又不为其所限,以隶书的方法作篆,加强了行笔的提按顿挫变化,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突破了玉筋篆笔笔圆转,处处圆转的藩篱,取得了沉雄浑厚、意气天成的艺术效果。正所谓“笔从圆处还求直,意入圆时觉更方”。康有为曾云:“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可谓确评。其次,邓氏篆书线条凝练苍劲,紧密厚重,具有一种金石的韵味。山人喜游山水,黄山、雁荡、天台、泰山、匡庐、维扬都有他的足迹,这也就给其书法艺术带来了一种空灵飘逸、疏宕典雅的灵山秀水的气质。这个特点也可说是邓完白篆书所特有的。另外,邓石如作篆书,强调“遒”和“灵”,所以他的作品线条具有一种柔中有刚之美。邓石如曾多次书写“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洁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幅对联,由中可窥邓氏书法艺术的旨趣特点和渊源。

第3题: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现为()。

A、有什么样的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B、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C、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

D、形式对内容起决定作用

E、任何形式都始终有利于内容的发展


参考答案:BC

第4题:

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般说来()。

  • A、内容依赖形式,形式不依赖内容
  • B、内容和形式同步发展变化
  • C、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 D、内容的发展决定形式或迟或早要发生变化
  • E、形式决定内容,内容随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答案:C,D

第5题:

请谈谈书法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正确答案:书法作品是否具有魅力,首先要看这幅作品的美学特征是否充分。作品内容所显示的美,及其进行审美的思考、理解后的象征意蕴,不是悬空的,它们全部附着在作品的形式中。形式,除本身外在的种种艺术特征外,还包含着深刻历史的、心灵的种种因素。一幅作品的价值,既不决定其文字内容,更不决定于书写者的身分。历史上的书坛巨匠,无不是向人们展示了新的艺术形式而在书法史中享有崇高声誉。探索新的形式,是任何书法大师终身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动力。对形式的探究,不会“滑到形式主义的泥坑”,书法形式具有象征意蕴,它饱含了人类的智慧和感情,并隐喻着、象征着某种涵义。文学家以文字与世界对话,音乐家以旋律引起人的共鸣,画家利用色彩表达心声,舞蹈家以优美的形体动作诉说感情,书法家则以抽象的、符合一定审美规律的线条形式揭示人类心灵中的美,揭示客观规律运动的美。艺术的发展,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形式的过程和历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形式是人类创造的精华和本质,而内容,总是借助于它来表达和显现的,也可以说内容只是形式的附着物。歌德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多数人是个秘密。”道出了艺术形式把握的难度及其重要性。

第6题:

草书创于什么时候?“章草”与“今草”有什么不同?张芝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草书是怎么出现的,东汉赵壹《非草书》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这篇批评当时草书的文章,揭示了人们为事急所迫,在“临事从宜”追求汉字简易写法的基础上出现草书的事实。篆书的草写就成了草篆(即古隶),化圆转为平直,后来发展成汉隶,再增加波磔起伏就成了八分书。由古隶向汉隶衍化时的西汉前期的简书,如《天汉三年简》、《始元二年简》,已有篆、隶、草相杂的现象。西汉宣帝时的《神爵三年简》和成帝时的《阳朔元年简》已出现比较成熟的草字,有人认为这就是纯然的章草字(见侯镜昶《论西汉书艺》)。此时正是汉隶向八分书衍化,八分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由此可见八分书形成的同时,草书也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时的草书,单体字的笔法有简易而疾速之势,这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所形成的新书体,已有钩连曲折的特征。东汉简书里已有章草书体的,如光武帝《建初十一年简》,明帝《永平十一年简》等。这说明新兴的章草书是汉代下层书人在长期实用过程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并非是圣人和少数几位书家所为,正如卫恒所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根据史书,汉代善写章草的书家有杜度、崔瑗、崔寔等,历史上有章草创于史游说、杜度说、章帝说等等说法,虽然与实际不符,但是像杜、崔这些书家在当时以草书著称则是事实,他们在草书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草书应用之初,虽有章草之实而无章草之名,定“章草”称,如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可能有一定根据。但历来说法不止于此。汉晋之际写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崔瑗、崔寔、张芝、罗晖、赵袭、卫凯、皇象、索靖等。杜度、崔瑗、崔寔等的章草书,目前没有原迹留传。张芝《秋凉帖》,吴皇象《急就章》,晋王羲之《豹奴帖》,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大约皆出自唐人摹写,不足为据。根据与他们同时代的有章草书的简书来看,那时的章草书圆笔多于方笔,有明显的波磔笔势,字与字不连缀,成为“字字区别”的独立状态。章草书的书写要“章务检而便”,不像今草那样放纵而多回旋。因章草带波磔,所以书写时重在“运其指”(索靖《草书势》),与今草在书写上也有很大区别。
草书发展到张芝,也是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时期。张芝对草书下过很大功夫,“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这是作为艺术家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生动写照,因此成为书学史上的美谈。按赵壹说草书的本意是“临事从宜”,但到张芝时,他书写草书的经验之谈却是“匆匆不暇草书”,作为艺术的创造,张芝的经验是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但在当时却受到非难。东汉辞赋家赵壹《非草书》认为“草本易而速”,到杜度、崔瑗和张芝之时,草书“反难而迟”了。而且社会上兴起了“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现象。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由单纯的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社会现实。

第7题:

“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又是指的什么?


正确答案:书法作品的内容既包涵书法艺术的内容,又有文学艺术的内容(文字内容),如王羲之《兰亭序》的文章、张旭《古诗四帖》中的诗歌。书法作品的形式除在书法艺术的形式之外还有书体(如真行草隶篆)、款式(如中堂、条幅、横批、扇面、多幅条屏、对联、册页、书札、手卷、碑铭、阁帖、刻字等),每种形式又有千变万化的处理方法,如①竖成行,横有列;②有行无列;③无行无列;④少字派;⑤自由处理等。

第8题:

政体是指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国体则是指国家权力的阶级内容。因此政体与国体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主要可描述为

A.政体从属于国体,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适应

B.国体从属于政体,有什么样的政体就有什么样的国体与之相适应

C.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

D.国体对政体具有反作用


A,C  政体与国体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政体从属于国体。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体。(2)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

 

第9题:

书法艺术欣赏主体的素质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注重对历代书法名家名品的欣赏
2.了解书法家的背景能
3.掌握必要的文字学知识
4.感受作品的意境

第10题:

什么是指与手机短信业务相关的经济形式?


正确答案:拇指经济是指与手机短信业务相关的经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