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是相互对立的
1.相互对立的角色扮演。
2.在犯罪过程中双方互相排斥。
3.在犯罪后果上,以侵害与被侵害对方的权利而形成了权利与责任对立的关系。
(二)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被害人与犯罪是相互依存的
1.相互对应的角色扮演。
2.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彼此互动。
3.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犯罪与被害过程中互补。
(三)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角色转换
1.“被害前”的被害转化。
2.“被害中”的被害转化。
3.“被害后”的被害转化。
第2题:
简述犯罪人的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1)犯罪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
(2)不同年龄的人犯罪类型倾向不同。
(3)犯罪人的年龄存在着区域差异。
(4)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关系密切。
第3题:
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4题:
简述犯罪的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5题:
简述犯罪预测同犯罪对策、犯罪预防规划之间的关系。
犯罪预测同犯罪对策、犯罪预防规划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犯罪预测是制定犯罪对策及犯罪预防规划的前提和根据,它为犯罪对策和犯罪预防活动规划服务,为它们提供科学依据。犯罪对策和预防规划是犯罪预测的目的,因此,犯罪预测实际上已成为犯罪对策和犯罪预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预测侧重于对犯罪原因、条件、状态、结构、特点等方面的科学分析,以指明犯罪发展的趋向、变化的规律性和可能对经济建设、社会治安秩序以及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的影响与带来的危害。它着眼于对犯罪及犯罪发生的科学认识。犯罪对策则侧重于选择最佳方案和有利时机,确定犯罪预防、打击犯罪,治理犯罪行动的具体方向、目标。犯罪预防活动的规划是贯彻、执行犯罪犯罪对策的具体安排和部署。对策和规划提出行动目标和措施,着眼于治理犯罪。它要求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未来犯罪减少,指向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发展方向。
第6题:
简述犯罪人生观与产生与犯罪关系。
1.幸福观—追究物质享受。
2.自由观—不受法律约束。
3.道德观—水准低下、混乱。
第7题:
简述犯罪与腐败的关系。
第一,腐败现象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转化为犯罪。
第二,“犯罪利用了腐败,腐败掩护了犯罪”。
第三,腐败现象对犯罪具有刺激、诱发、暗示作用。
第8题:
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联系密切,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物质表现形式。一般而言,犯罪客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表现它的存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5点: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未必。例如,同样是盗窃电话通信线,某甲盗窃的是备用的、尚未安装的电话线,某乙盗窃的则是正在使用的电话线,那么前者构成盗窃罪,后者则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犯罪对象所提现的社会关系的不同。
2、所有的犯罪都有客体,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换句话说,犯罪对象不是所有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则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
3、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损害,而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而犯罪对象则不是。
5、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一般可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犯罪客体则是生命权、财产所有权、公共安全等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二者具有具体玉抽象的差别。
第9题:
简述黑格尔关于犯罪、报复、复仇之间关系的理论。
第10题:
简述违犯党纪、违犯政纪与违法犯罪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