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简答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简答题)


参考答案:

坚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第2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
解析:
(I)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 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 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 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高效的学习工具。

第3题:

教师资格考试: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陈至立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陈至立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A.”全国学习网工程  B.”2016战略  C.”校校通工程 D.”人-机-路-网”工程


C.”校校通工程”

第4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10分)


[问题2][简答题]
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模型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课属于乘积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的模式,部分+部分=和;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乘积关系的模型。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学生讨论)
师:(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为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做好准备;复习笔算知识,为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做好准备,同时熟悉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1.出示问题: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30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你想怎么算?
提示学生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③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60得几?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算更加简便。
两个因数末位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位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上几个0。"
(板书:末尾有0不漏算。)
3.出示问题例题
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30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因数中间有0)应该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比选择,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完成课后练习
2.独立完成,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既强化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小结本课重点,加深印象,感受学习知识的过程。

第5题:

简述我国cell,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答案:
解析: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第6题:

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简答题)


参考答案:

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7题:

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答案:
解析:
(1)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 “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第8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什么?(简答题)


参考答案: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9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10题: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问题1][简答题]
简述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问题2][简答题]
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问题3][简答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
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估算与精算相互补充,在实际运用有不同的功能。对于一些问题可能只需要估算,就没有必要一定要精算。有时在精算的过程中也用到估算。如乘法运算时先估计结果是几位数,可以简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2.
①知识与技能: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3.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了。老师前几天也和同学们一样去郊游了,并且拍了一些照片回来,大家想欣赏吗?(出示风景幻灯片)这地方美吗?老师把这些图片都洗出来了。想要吗?比一比哪一组表现最好,就奖励给哪一组。大家加油哦!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打下伏笔。)
二.建立模型
1.你们想去吗?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出示公交车幻灯片)
2.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272人,四年级师生共230人,五年级共有师生368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说一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同桌讨论如何安排车辆。
4.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5.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完成“试一试” 习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