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题目
问答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苏轼诗《百步洪二首》其一运用博喻,其体现的创作特点是()。

A以文为诗

B以才学为诗

C好发议论

D好用典故


A

第2题:

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严羽的《()》。严羽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对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宗唐之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确答案:沧浪诗话

第3题:

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作家是苏轼。()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正确答案: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江西派学杜而不得其法,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等则流于苦吟、纤巧或怪异杂驳。严羽也从学古对象和方式入手,批评了这些倾向,提倡学习盛唐,从而辨析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根本问题。

第5题:

在《谈艺录》中,作者指出诗人魏尔伦的诗境类似于《沧浪诗话》中的()。

  • A、以才学为诗
  • B、以议论为诗
  • C、语中无语,名为活句
  • D、不可凑泊

正确答案:D

第6题:

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沦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一)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审美特征。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严羽认为来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二)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沧浪诗话·诗辨》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注脚。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
(三)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刘“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足宋诗的主流倾向。

第7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多写西部边塞,写耳闻目见景物,抒内心真切感受,而不是象有的边塞诗人那样从理念出发、使典用事;风格雄奇瑰丽,富于真实性、抒情性、阳刚美和民俗情味。
结合作品分析,略。

第8题:

南宋末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概括宋诗的特点是()。

A.以文字为诗

B.以词为诗

C.以才学为诗

D.以议论为诗


正确答案:ACD

第9题:

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唐代离别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人们对离别之情的高度重视,构成唐人送别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同时,诗人们的精心创作,前人描写送别诗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唐代音乐与送别诗的结合等条件,使得唐人送别诗不仅繁荣,而且以其对离别心理的专门、全面、深刻、细腻的描写,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1)唐代的离别现象大致涉及征戍使边、行旅漫游、迁谪下第等。
2)送别诗除了表现双方的深厚感情,还表达诗人进步的人生观、社会观、理想抱负和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等思想。如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自己不再留意于污浊的官场等。
3)充满风景、风俗的新奇画面,如李白送孟浩然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岑参送武判官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柳、草、水、云、月、酒成为送别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第10题:

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

  • A、元好问
  • B、严羽
  • C、张炎
  • D、李清照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