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执教者是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教师问一名学生5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没有回答

题目
问答题
这是一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执教者是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教师问一名学生5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生气地说:“站着听!”接着提问另一名学生,这名学生也没能回答出来。教师不耐烦地自己讲了起来,讲完后又对站着的学生说:“抬起头来,你再来说一遍,是怎样换算的?”学生仍然不会回答。教师斥责道:“又讲了一遍,再让你说,你还不会,你在干啥了?像个傻瓜一样!” 实际上,这一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的确太难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两次转换,由平方分米转化为平方米,再由平方米转化为公顷,还要涉及小数点的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出现困难很正常。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演示法是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指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学生进行具体实验,并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观察、思考的教学方法。()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A

第2题:

教师资格考试: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

、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

        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B、双向性

第3题: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 )。

A.教师问学生答

B.学生问教师答

C.教师讲学生听

D.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正确答案:D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针对问题主动思考。而非师生形式上互问互答。答案为D项。

第4题:

这是一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执教者是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教师问一名学生5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公顷,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生气地说:“站着听!”接着提问另一名学生,这名学生也没能回答出来。教师不耐烦地自己讲了起来,讲完后又对站着的学生说:“抬起头来,你再来说一遍,是怎样换算的?”学生仍然不会回答。教师斥责道:“又讲了一遍,再让你说,你还不会,你在干啥了?像个傻瓜一样!” 实际上,这一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的确太难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两次转换,由平方分米转化为平方米,再由平方米转化为公顷,还要涉及小数点的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出现困难很正常。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正确答案: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促进者、关怀者、理解者等角色,做到诚实、接受和移情性理解,即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忧乐与共”。材料中的教师采用简单生硬的方式对待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也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说明该教师尚未形成与现代教育精神相一致的教师角色。
(2)移情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教师的移情能力,指的是教师设身处地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学生精神世界的能力。材料中的青年教师并不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思维特点不够了解,设计的练习难度过大,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也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3)对学生的关爱、尊重与公正是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内容。材料中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进而斥责、讥讽学生,这些行为都背离了教师专业伦理的要求。
(4)反思是个体对于自身过去或当前行为、经验、实践活动的反省与调节。反思既包括“对行动的反思”,也包括“行动中的反思”。该教师的教学存在不合理之处,但是由于教师未能进行“行动中的反思”,因而未能觉察自己教学的不当之处。
(5)要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必须滋养对话精神,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创设民主的、自然自由的、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和对话,实现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材料中的教师严厉苛刻,使课堂气氛过于紧张,这些都不利于师生之间对话的展开。
(6)初任教师对于任教学科的知识的掌握通常是浅显的、零散的,对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需求与兴趣等方面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又缺乏根据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来调控教学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作为一名初任教师,对于教学的理解过于简单,其专业知能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5题: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中的教学活动片段: 教师甲:针对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困难,布置了课后活动,采访身边的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并记录他们的感受。(课后当听课老师问教师甲: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资源时,回答不太清晰。) 教师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和作用,教师请了一位人大代表进行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听取选民意见、提交提案等具体事例,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论。在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具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首先,两位老师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整个教学环节中,都注意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注入式”的讲解方式,考虑到了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但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甲没有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没能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很可能起不到高效教学的作用。教师乙请人大代表进课堂,充分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掌控。做好课堂规划。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能运用到的各种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可以:
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历史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同时,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②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
③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应只学习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程序性”知识追闻历史知识是怎样来的,历史教学活动要成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去认识历史的过程。学生唯有通过运用多种课程资源的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取向。即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够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第6题:

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具有()等的价值。

A、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

B、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

C、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D、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E、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


参考答案:ABCE

第7题:

结问技能是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对教学提问进行总结的能力。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材料

在一次大学课堂上,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次,在小学课堂上,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一群小学生:“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足球”、“是西瓜”、“是十五的月亮”……女教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口呆。

问题:

试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现象。(14分)


正确答案:
(1)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学生的思维更单一、视野更狭窄、更缺乏想象力,这是教育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习惯于处处压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9题:

某地区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

  • A、教师还没有掌握有效的与学生沟通与表达的技巧
  • B、教师尚不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 C、教师缺乏信心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一位女教师在给一年级小学生教加法应用题时,没有教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而只是编了“求一共用加法”的口诀领小学生记诵,并让学生见了“求一共”的题目,就套用加法进行计算。请分析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违背了①启发性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