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题目
问答题
“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东汉末期,善于制墨并著有《笔经》一卷的书法家是谁?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如何?


正确答案:是韦诞。韦诞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卒于三国魏齐王芳嘉平五年(公元一七九——二五三年),享年七十五岁。京兆(今西安市)人,字仲将。有文才,善辞章。是张芝的弟子,以能书称世。相传曹魏的宝器题名,多是由韦诞所书。有一次,魏明帝建造凌霄殿。误把没有写字的榜额先安到了凌霄殿上,没有办法,只好用辘轳把韦诞吊起来送到榜额旁边,在离地二十五丈高的地方书写,待写好下来,倾刻间,竟然头发都变白了。梁武帝萧衍认为韦诞的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唐窦臮《述书赋·上》称赞道:“魏之仲将,奋藻独步,或迸泉涌溢,或错玉班布,皆迹遗情忘,契入神悟。”张怀瓘说其“诸书并善,尤精题署”。谓其草书虽好,但却不如索靖。还将其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列入妙品,小篆列入能品。他还善于制墨,颇有盛名。他很讲究书写工具的优劣,每次写字,都要使用张芝造的笔,左伯造的纸和自己造的墨。书论有《笔经》一卷传世。

第2题:

被称为书中仙手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活动及传世书迹怎样?


正确答案: 李邕(公元六七八——七四七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曾任汲郡、北海太守,人称他为“李北海”。天宝六年,因犯奸赃事,复遭奸相李林甫的暗算,终于被杖杀在北海郡任内,时年七十三岁。
李邕长于碑颂之文,士大夫和寺庙人员经常拿金帛去求文,前后撰碑约八百通,报酬极巨。当时认为从古以来,卖字得钱者没有超过李邕的。但他性格豪侈,放纵游猎,仗义疏财,有时还不拘小节,要受一点人家的贿赂。却因好拯济穷苦,所以到头来仍是家中没有积蓄。由于李邕爱才,使得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晚辈都和他有交游。同时代人张鷟《朝野佥载》说李邕:“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在书法上,他的行、草为最著名。其书以王羲之为宗,得到要妙后,便摆脱旧法,笔力一新。用笔深厚坚劲,拗峭凌厉而不失法度,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他对书法力主创新,反对人家模仿他,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作品有《叶有道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其中以《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与《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第3题:

南齐著名的书论《笔意赞》的作者是谁?其书法造诣如何?


正确答案:是王僧虔。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曾祖王洽,祖父王珣,父亲王昙首都善书。僧虔兼善隶、草、飞白诸体,独步有齐一代,书迹有《王琰帖》等。唐代窦臮《述书赋》评价僧虔书法说:“密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负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伸纸,满目辉光。”是很确切的。实践之外,王僧虔也从事书法理论和书法评论,著有《书赋》、《笔意赞》等。他认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极有见地。此外他进行过墨迹搜集整理工作,齐高帝曾给他看了自己收藏的十一卷古代墨迹,命他再征集名家手迹。王僧虔以民间访得齐高帝没有的孙权、王导等人物的墨迹十一卷,连同羊欣的《能书人名》一起上呈。

第4题:

什么叫八分书体?


正确答案: 八分书体是隶书的一种,亦称“分书”或“分隶”。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一种认为八分是在隶书之前,篆书之后,是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一种书体,并为王次仲所首创。如唐张怀瓘《书断》引《序仙记》说:王次仲变苍颉书为“八分”,在篆隶之间。另一种认为隶书之后才有八分。如南齐萧子良云:“灵帝时(东汉末年)王次仲饰隶为八分。”是经过有意美化夸张后的隶书。还有人认为八分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的似隶似楷的书体。
关于“八分”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也有四种解释法。其一,汉蔡文姬转述她父亲蔡邕的话:“割程(邈)隶字八分取二分,去李(斯)篆二分取八分。”此说经后人考证为伪托;其二,北朝王愔云:“字方八分,言有楷模。”是从字径的尺寸数量上来定名的;其三,唐张怀瓘说:“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是从字体笔画的向背姿势上来定名的,意思是这种字体就像“八”字的左右两部的姿势走向一样,有相背的规律;其四,宋郭忠恕说:“书有八体,汉蔡邕以隶作八分体,盖八体之后又生此法,谓之‘八分’。”是从书体的数目上来定名的。以上几种说法,一以张怀瓘的解释较为流行。据启功先生考证,当时所谓的“八分”书体,是指的刻在极其郑重的石经碑碣上的字体的浑号。如《古文苑》卷十七,魏闻人牟准《卫敬侯碑阴文》记载:“群臣上尊号奏,及受禅表,并在许繁昌。尊号奏钟元常书;受禅表卫觊并金针八分书也。”《唐六典》卷十亦记载:“四曰八分,为石经碑碣所用。”为什么这种石经碑碣上的隶字又被称为“八分”呢?因为在汉魏之际,民间开始出现了一种笔画便捷,下笔不作蚕头,收笔不作雁尾的新隶字,这种“隶字”,即后世所谓正书(即楷书)的雏形。这是当时的俗体字,汉魏的正式碑版石碣上并无这类字体。所以才把碑碣上的字体称为“八分”,以示区别。它和人们常说的隶字实为一体,只不过称呼不同罢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隶书、八分的内容也有变化。南北朝就称当时的“正书”(即魏碑)为“隶”。如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一载:《东魏大觉寺碑阴》条碑题“银青光禄大夫臣韩毅隶书,盖今(按,指宋代)楷字”。《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善隶书,古今之冠”。唐人亦有称“正书”为“隶书”的。对八分书,后人也曾扩大了其称呼范围。如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曾称钟繇章程书为八分书。唐人也曾以“八分”用来指称“正书”、“行书”。如《书断》中,张怀瓘把只以“正”、“草”、“行”等书体名世的毛弘、张昶、王羲之、王献之等均列为“八分”书体“能品”、“妙品”的作者。对此,只能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不必要只拘泥于名、实字眼上的纠纷。

第5题:

“堆墨八分”书体的创造者是谁,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是陈尧佐。陈尧佐,宋太祖乾德元年生,宋仁宗庆历四年卒(公元九六三——一○四四年),享年八十二岁。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人。字希元,号“知余子”。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尧佐自幼聪慧好学,后来做了高官,仍是勤读不辍。善写古隶八分,能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笔力端厚劲拔。因为他写八分书,敢于变古法为己用,虽点画肥重,却笔力劲健,自称为“堆墨八分”。很多名山胜迹都留有他写的碑文、榜书。还有书论《堆墨书》传世。

第6题:

五代最知名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的艺术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徐铉(公元九一六——九九一年),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十岁即能作文章。初仕南唐,官御史大夫,后为率更令。宋太宗太平兴国初,迁散骑常待。徐铉专攻小篆近五十年,最初学李阳冰,晚年得到《峄山碑》摹本,潜思精研,将从前的书迹,付之一炬,改弦易辙,终于成为继李阳冰而起的一代篆书大家。他的小篆似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结体纯正,点画精严有法,气质高古,纵横放逸。宋代的沈括曾把他的墨迹拿来对着日光观看,发现在笔画的正中有一缕浓墨,即使在转折处,也从不偏斜,可见他使用中锋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有篆书《千字文》刻石。
徐铉的弟弟徐锴,也和他哥哥一样,文翰俱佳,在江南享有盛名,人们将他俩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合称“二徐”。

第7题:

北魏著名摩崖刻石《石门铭》的作者是谁?其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是王远。王远生卒年不详。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于太原典签任上,书写了《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于王远是个小官,史书不见载其书名。但《石门铭》却是北魏书体中颇能体现当时的国教——道教的哲学意识和思想情调的艺术珍品。其书法随和自然,不经意中有飘然欲仙的意境。结体疏朗跌宕,宽博圆秀中又有挺劲之姿。清朝毕沅在其《关中金石记》中说:“远无书名,而《石门铭》超逸可爱。”若非石上留名,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像王远这样优秀的书法家,只因社会地位的低微而难以名入史册,被历史湮没。

第8题:

“心正则笔正”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其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心正则笔正”是有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笔谏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唐穆宗是位昏庸的皇帝,一次,穆宗问柳公权写字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就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一来,竟然使得唐穆宗为之“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八六五年)。晚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记载: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皇上一见到他便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真迹,思之久矣!”于是就拜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不久朝廷又改柳公权为右司郎中弘之馆学士。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是”,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说:“钟、王无以尚也。”并立即迁他为少师。又有一次,宣宗命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二十九字,令军容使西门季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学,以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连外夷入贡,也都特地带了专款,并说:“此购柳书”。

第9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第10题:

《授笔要说》的作者是谁?其书法活动怎样?


正确答案:《授笔要说》的作者是韩方明。韩方明活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生卒年不详。他著的《授笔要说》是他在贞元十五年、十七年跟随徐公璹和崔公邈学书时记录并总结整理下来的。文章的前部写笔法的传授方法,后部分专讲五字执笔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本人善长八分书,有书迹《新开隐山记》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