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代官府印章的类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古代官府印章的类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古代教育有“学在官府”之说,它的含义是( )。
A.学校设在官府里 B.官府里的官员才有资格学习
C.统治阶段及其子女才能接受教育 D.只有当官的才能教书和学习


答案:C
解析:
古代教育具有阶段性,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间接受家庭教育。故有“学在官府”之说。

第2题:

简述古代官府印章的类型
古代、近代官府印章有印、关防、钤(qian)记四种。常设官员的称作印,方形;非常设官员的称作关防,长方形;临时委派的官员用钤记。

第3题:

在古代宴会中,以官府公宴为最高档次的宴会。()


本题答案:错

第4题:

古代印章有哪些用途?


正确答案: 现在我们使用印章,都是用印章蘸上印泥钤盖在纸上呈现出印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凸出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红字便称朱文或阳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凹入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白字便称白文或阴文。但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前,用印的方法根本不是这样。那是因为在纸张虽已发明,但还没有为社会广泛使用的魏晋之前,文字多写在长条型薄薄的竹、木片上,并把它编联成册,世称简牍。在成捆的简牍外面,再加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将简牍一起捆扎起来,把绳子的结放在这方槽内,再在上面加一块软泥,用白文印章在软泥上按捺出凸出的印文,待软泥干燥后,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坚硬的土块——“封泥”,也叫“泥封”。它可以防止私拆泄密,有点类似今天用火漆封信的方法。这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从战国到汉魏,这一时期的封泥,都有出土实物遗留下来。
在《礼记·月令篇》中有所谓“物勒工名”。其中主要指在烧制日用陶器之前,趁着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包括制造的场所、官衙、工人的名字,个别还有制造年份。陶器易损常被抛弃,但不会腐烂,因此,陶文残片较之其它文物种类繁多。我国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陶器中钤有玺印文字者最多。陈介祺《簠斋藏陶》、刘鹗《铁云藏陶》等书著录的战国遗物很多。
另外,这一时期的漆器上也有这一类印痕发现,如长沙出土的漆羽觞,在木胎底部有方形和长方形相叠的烙印,记着制胎工人的姓名。在一些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上,也盖有一种印章,但看来不是制作者的姓名,而是这一器物的名称图记。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战国时代的量器“右里升”是大小不同的两器,上面有田字界格的玺印文另一齐国标准量器上盖有“陈华右莫廪毫釜”的专用玺。
还有一种称为“印子金”的,就是在铸金币时盖上连续的印章图记。出土实物中最为出名的,有战国时期楚国的盖有“郢爰”、“陈爰”等字样的金币六种。“郢”(楚都江陵,今纪南城)和“陈”(河南淮阳)都是楚国的地名。“爰”就是“锾”字,“爰”本为黄金的计量标度,不过楚金的“爰”已成为金币的名称,并泛指楚国的金币了。“郢爰”字样的金币出土较多。《战国策·楚策三》中楚怀王自己就夸耀过:“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说明先秦时期的楚国是盛产黄金的,而留存至今的先秦金币,主要也是楚金。据出土实物看,楚金有版状和饼状两种形态,版状的金币面上钤有四五排方形或圆形的印记,饼状的金币上面印记钤打得较紊乱。
在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利仓墓中,“长沙丞相”和“侯之印”二印,与《史记》中称利仓为长沙丞相并封侯的记载相合。观察这二方印,印文比较草率,乃出于急就,是属于殉葬的“明(冥)器”。按汉官制度,官吏死后,一方面须上交印绶,同时也可按本人生前的官职称呼再刻一方随葬。如有的官爵是世袭的,生前的用印须留给子孙,也只能造一方随葬。在印谱中有一类官职连姓名的多字印,都不是实用之物,而只是表示死者身分的殉葬的明器。随葬这种印的官职都并不高,如只刻官名不附姓名,便有私刻官印之嫌,是犯法的,下边附了姓名,就证明是殉葬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抱朴子·登涉篇》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各种古印谱中,常收录有“黄神之印”、“黄神越章”、“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这是因为汉代人迷信鬼神,他们在印钮小孔中穿了绳子随身佩带,作为用来“辟除不祥”的除魔之物。
印章的另一用途是用来烙马,早期的文献记载上还没有看到,但在稍后的史书中有记载。如《北史·魏孝文帝纪》:“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在《唐六典》卷十一中也记道:“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乘者,以凤字印印右髆。”以上记载,证明战国以来确有烙马印。传世的烙马印不多,形制极大,有七厘米见方的,钮上有方孔,下半中空,方孔中可纳入木柄作烙马时的把手,最出名的有二方,一为战国的“日庚都萃车马”印,另一为汉代的“灵丘烙马”印。

第5题:

古代印章是怎样产生的?


正确答案: 要回答这一问题,让我们先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况。在西周时期,周朝的统治者把全国的土地分封给同姓有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属和有功绩的异姓诸侯,作为这些诸侯的世袭领地,而且,还任命他们为周王室国家统治机构中的高级官吏。而这些受封的诸侯,则在自己的领地内享用独立行使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权力,他们也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和异姓的卿大夫,也同样任命这些人担任诸侯王国中的军政要职。他们只有两个任务,一是按时向周天子和本国国君纳贡,二是在需要时出兵保卫周王室或自己所隶属的宗主国。这样,在封建的周王朝,就是依靠这种以氏族血缘的宗法关系来作为联系的政治纽带,一般无这种关系的人,根本无法参与国事。因此,在当时并不需要有一种作为政治联系的凭证信物,也就不可能出现“玺印”这种作为当权者表征权益的法物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周王室渐渐没落,下层的士和平民阶层崛起了。所以到了春秋战国之间,无论是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关系、宗法关系等都一一改变。首先,西周的分封制度被废除了,国家的统治者建立的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军、政、经济大权由国君一把抓。而那些国家机构中的官吏往往都不是世袭的,与国君也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他们往往是靠军功晋升或由于选拔而获得官职的,他们和国君之间的关系,不再如西周时那种凭氏族血缘来作为政治联系的基础了。那么,国君和臣下之间以什么来表示这种政治上的从属关系,用什么信物来作为这种授与权力的凭证呢?由于春秋战国之间政治关系的这种变化,印章便应运而生,它最初就是作为政治权力凭证信物的需要而出现的。在政治上,就是我们现在正介绍的玺印;在军事上,上级用以调遣下属军队的信物,就是兵符,也称虎符,左右两半,行令时只要两相吻合,即可作为验证命令准确性的法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生产贸易与人事交往各方面的需要,印章不仅作为国家权力机构中必备的凭证,它的这种作用,也逐渐被推广到商业和整个社会生活中作为检验的凭证了。因为当时随着生产力的展,铁制工具已在民间普遍使用,从而促进了各项生产的发展。在商业上货物交流频繁复杂的情况下,正需要有一种作为取信的凭证,以保证货物的安全转徙或存放,印章就是在这一需要上由群众创造而产生,并得到广泛流行的。这在文献中可以查到有关记载,如《周礼》中就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货贿用玺节”的话。《周礼》是战国时代的书,书中介绍的周代情况比较可信,这里所说到的“玺”和“玺节”都与“货贿”有联系,确实是有关印章的起源与社会经济有密切关系的早期资料。

第6题:

官府菜是古代官宦之家所制的馔肴。


答案:对
解析:

第7题:

简述我国官府藏书史。


正确答案: 据记载,周代的史官兼掌记事和收藏国家文献,这些文献就是那时的国家图书。《史记》说老子是“周守藏吏之史也”,可算是 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秦始皇统一天下,兼并六国,使国家的图书总量大大超过周王朝的藏书,但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却采取了“焚书坑儒” 的措施,把秦国史籍以外的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尽行烧毁,只有科技性的书籍不在禁毁之列。这一举动,造成我国藏书史上的第一次浩劫。但相传当时有儒生二人把家藏图书偷偷运出咸阳,到达今湖南沅陵县西北的“二酉山洞”,至汉代才将藏书献出,“二酉藏书洞”由此成为著名的文化圣迹。
汉代建立以后,对文化事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首先在未央宫内建筑了三座藏书楼,即“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从此确立了我国藏书史上的皇家藏书制度,习惯上称之为“官藏”。为了防火防潮,汉代把藏书室用石块砌为“石室”,把书柜用铜皮包为“金匱”,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石室金匱“,并为后世所沿用。由于汉代政府广开献书之路,秦代私人秘籍重新面世,国家藏书不断增加,到汉武帝时又在宫内增辟“延阁、广内”等殿阁专供藏书,宫外则有太常、太史、太学三处官署藏书。汉哀帝时,皇家藏书已达三万三千余卷。东汉皇帝崇儒尚文,也重视图书的收藏和利用,当时的图书一般都藏在东观、兰台、仁寿阁、宣明殿和太学等处。为此,汉桓帝时特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专职国家图书馆馆长,此后历代相沿此职。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皇家藏书屡遭厄运。有些帝王因为喜弄文墨,偏好诗书,即位后总是广收奇书,藏于秘阁,所以藏书量也能达到可观的数目,可是一遭战乱,便被焚抢一空。如梁武帝藏书因侯景叛乱全部被焚,其子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继续藏书十四万余卷,但在被西魏军队俘虏前,下令将所有藏书付之一炬。
隋唐时代,一统天下,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对图书的收藏也更加重视。唐太宗时,虞世南、魏征、颜师古相继出任秘书监,广购天下图书,并从五品官员的子弟里挑选书法好的人抄写,然后统一收藏于秘书监。唐玄宗时甚至诏令“公卿世庶之家”献所有异书,由国家组织专人抄写后收藏,为此新辟“集贤书院”和“丽正书院”为校正图籍之所,由秘书监等人负责分类编目,共录图书四万八千余卷,加上新旧收藏,使那时的官藏总数达到十六万余卷。宋元以后,官藏仍有发展,但日益发展起来的私藏,却使官藏黯然失色,并且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灿烂之花。
清代的官藏不但是前代官藏的继续,而且深受私藏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诏令搜集天下珍贵典籍,天一阁曾以家藏珍书献之,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见范家藏书百年不毁,就派人去宁波查看天一阁的建筑设计,其后仿天一阁式样分别在承德避暑山庄建“文津阁”、在北京紫禁城内建“文渊阁”、在圆明园内建“文源阁”、在沈阳旧宫建“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另外考虑到江浙文化发达,特在扬州建“文汇阁”、在镇江建“文宗阁”、在杭州建“文澜阁”,合称“宫外三阁”或“南三阁”。其中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圆明园的文源阁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尚存四阁,《四库全书》尚存四部,以承德文津阁所藏最完整,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沈阳文溯阁所藏存于甘肃图书馆,杭州文澜阁所藏存在浙江图书馆,北京故宫文渊阁所藏则在台湾。

第8题:

官府藏书起源于()代,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


参考答案:殷;主体

第9题:

印章在古代有哪些名称?


正确答案: 印章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自战国以来,印章的名称几经演变,因时而异,各朝代的称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简要介绍:
玺“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不论官印、私印都一概称作“玺”。不过,古代的“玺”字写作“鉩”。凡印章用铜质者就从金,用土质者就从土。清代以前许多研究印章的人都还不识此字,一直到清代程瑶田作《看篆楼印谱》序时,才考释出这个“鉩”字就是“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从这时起,“鉩”字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的印章一律称“印”,其材料不准用玉。但在遗存的汉印中,不是皇帝也有称“玺”的,如“皇后之玺”、“淮阳王玺”等,这是因为汉代虽然也承袭秦朝制度,但制度已略放宽,所以诸侯王、王太后用的印也可称“玺”。据《汉官仪》说,汉代皇帝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都是白玉螭虎钮。据说印文是由李斯书后交玉工孙寿刻制的。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如“昌武君印”、“宜野乡印”等。昌武是位于山东掖县附近的县名,“君”是封建领主的称号。在郡县制度时代,郡下分别设县、乡、里,这方“乡”印就是从郡县派来的小官吏的用印。按《汉旧仪》的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称“印”,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在新莽私印中,也有称“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历经各代一直沿用至今。
“押”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它是将个人的名字画出一种类似图案的符号,以起到使人难以摹仿的作用。通常称为“押字”。元代盛行押字的原因,是因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很多不识汉字,也不擅执笔画花押,就在象牙或木头上刻上花押来代替签字。因此,押也称作花押。到明清时,用押的渐渐少了。传世的还有一方明崇祯皇帝用的玉押。
除上述名称外,印章还有一些通俗的称呼,如“图章”、“戳记”、“手戳”、“戳子”等,从古到今,因时而异。

第10题:

我国古代藏书主要分为私家藏书、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和寺观藏书几大类。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