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谈谈如何鉴赏历史故事。

题目
问答题
举例谈谈如何鉴赏历史故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叙述对象的故事称为()

A.历史故事

B.图画故事

C.生活故事

D.动物故事


参考答案:A

第2题:

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书法模块的“学习活动建议”,从书法鉴赏、知识理解、材料工具应用及创作实践等方面谈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书法模块的理解,答题时应从这一模块入手展开进行分述答题。

第3题:

举例说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4题:

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第5题: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日常教育的局限性,举例说明如何超越这样的局限性。


答案:
解析:
(1)局限性。 ①教学原则上,容易厚此薄彼,教师一般只遵循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一些传统性原则; ②教学内容上,缺乏与实际内容相结合的知识: ③教学方法上,讲授法一统天下,方法过于单一; ④教学组织形式上,长期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缺乏创新; ⑤教学评价上,过于重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以分数论英雄; ⑥德育上,德育途径与方法匮乏,德育地位不高; ⑦师生观上,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导致专制性的师生关系。 (2)如何超越。 ①教学原则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等新型的科学原则,促进教学原则多元化以提高教学质量; ②教学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③教学方法上,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④教学组织形式上,在把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综合分组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⑤教学评价上,将终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渗透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⑥德育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开拓德育途径尤其是间接途径,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 ⑦师生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新型的师生观,即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第6题:

简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运用“范例教学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
解析:
(1)“范例教学法”指学生通过对某一具体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引人注意的事件或作品进行学习.以使学生 从中感受和认识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等。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一些著名的美术家和一些学生学习美术的生 动案例等.注意案例的生动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2)举例:在高中《走进意象艺术》一课中,课堂上可以引入某一具体的美术家及作品的欣赏和讲解,如梵· 高的《星月夜》,通过介绍梵·高的生平,对《星月夜》构图、色彩、笔触、画面氛围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梵·高及后 印象主义的艺术特点.进而感受意象艺术。

第7题:

题目:孔雀东南飞
【答辩题目解析】
1.诗歌还有什么其他的鉴赏方式?
2.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中国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做夫妻,死后也要同墓穴。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惠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根据学生预习,出示课件介绍汉乐府诗歌特点及《孔雀东南飞》。
明确:“乐府”原是官署的名称,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诗体的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完全由机构的名称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注重写实;表现形式上是杂言和五言,取代了《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疏通文中重点字词,掌握字形字音。
明确:(1)箜篌 公姥 伶俜 葳蕤
(2)通假字:取,通“娶”。帘,通“奁”。
(3)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4)古今异义词
守节情不移(古:遵守府里的规则,今:妇女不改变情操)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发展,复述选段的故事。
明确:兰芝被遣——夫妻誓别。选取部分复述。
焦母刁难兰芝,兰芝表明态度,毅然请归。焦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三)深入研读
1.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生活的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
从纵的方面看,按时间顺序,刻画出了兰芝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以及聪慧多艺、勤劳能干、果断坚决——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指责毫无道理。【板书:刘兰芝 聪慧多艺、勤劳能干、果断坚决】
从横向罗列数字看,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2.体味焦仲卿与母亲及兰芝的对话,理解其作用。
明确:(1)通过焦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表现了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恩爱。
(2)初次展示了焦仲卿的懦弱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有一丝幻想。【板书:焦仲卿 懦弱】
(3)塑造了一个专横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面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横而顽固。【板书:焦母 专横蛮狠、顽固而有心计】
(四)拓展延伸
分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五)小结作业
封建时代,女子被休回家,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家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她和焦仲卿的结局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回去自读文中余下部分,想一想造成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诗中又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节课一起讨论。

第8题:

结合你熟悉的中外小说文本,谈谈小说如何在叙述故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


参考答案:小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在叙述故事中刻画人物。而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一、运用叙述者的语言对人物从外貌、行为到心理状态,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未来,进行全方位的刻画。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凤姐为讨贾母欢心,设计取笑刘姥姥,而刘姥姥凑趣的滑稽表演,引得“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着宝玉叫‘心肝’......”这段叙述描写众人的大笑,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笑法,披露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差异:湘云的憨直、黛玉的柔弱、宝玉的撒娇,贾母的偏宠。二、借助小说人物语言行动让小说中的人物根据年龄、职业、经历,说出自己与身份、性格相符的个性化语言。比如:《水浒》中动辄抡起板斧,排头看去,大喊“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必定是率直鲁莽的李逵;指着气息奄奄的郑屠说“你诈死”的只能是粗中有细鲁智深。三、通过外貌、服饰、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比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通过一个中年女人的视角,用3000多字描写一个神经质的年轻赌徒的外貌,特别是他的手:“一只右手,一只左手,像两匹暴戾的猛兽互相扭缠。在疯狂的对搏中你揪我压,使得指尖间发出轧碎核桃般的脆声。那两只手美丽得少见,秀窄修长,却又丰润白皙,指甲放着青光,甲尖揉圆而带珠泽......”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细部刻画,传神地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疯狂的心理状态揭示出来。此外小说家还常常精心选择适合表现人物性格的服饰,比如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孔乙己的破旧长衫等。小说家正是通过在叙述中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才使虚构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第9题:

谈谈对艺术品鉴赏过程的理解。
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艺术品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它由观、品、悟三个层次组成。
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凝神专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积极参与。品就是意象重建过程。古代艺术理论家认为,要品评艺术作品,除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外,还需“知人论世”。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主体的灵感的活跃,意象的鲜明,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由于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被克服了。主体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第10题:

举例说明儿童文学鉴赏是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正确答案:例如《岩石上的小蝌蚪》:一个小男孩逮着两条小蝌蚪,半道上装蝌蚪的瓶子碎了,他便把蝌蚪暂养在岩石上的小水坑里。烈日炎炎,坑里的水在发热、在蒸发,可是出于对“圆脸蛋的小哥哥”的信任,蝌蚪们拒绝了小花狗和小鸭子带它们下山去的邀请,最后它们被晒干,岩石上的“两个小黑点”,这个童话以提供的形象为基础,积极主动地以自己接触的人和事去补充,让他们动起来、活起来。使得故事具有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这便发掘了艺术形象的含义,体现了对艺术形象进行了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