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赶集》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题目
单选题
《经济学家赶集》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A

1950年

B

1960年

C

1980年

D

1990年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源于20世纪30年代,并一直到60年代都是被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有关监管的正统的金融监管理论是( )

A公共利益论B保护债权论C风险控制论D有效监管论


正确答案:A

第2题:

《经济学家赶集》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A1950年

B1960年

C1980年

D1990年


C

第3题:

系列报道所反映的对象,大都是事件性新闻。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经济学家赶集》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 A、1950年
  • B、1960年
  • C、1980年
  • D、1990年

正确答案:C

第5题:

联系《经济学家赶集》一文,说明记者具有较强新闻敏感,对搞好新闻采写的重要意义?
新闻敏感通常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指记者的政治敏感。《经济学家赶集》一文记叙了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太平庄赶集的情况和他对发展集市贸易的见解。“赶集” 这样一件小事怎么会成为新闻?1980年那时,长期遭禁止的城乡集市处于恢复阶段,人民群众都是欢迎的,但“左”的阻力很大,以种种借口来阻挠、限制它发展,甚至说集市贸易会复活资本主义。本文作者凭借其政治敏感,报道了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像普通市民一样去赶集,借此回答了那个正争论着的大问题。不仅赞扬了集贸市场,还提 出要“多开辟几个”。这个事情对推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这篇消息虽短小,分量不轻,如果当时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无法及时观察和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第6题:

分析《经济学家赶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经济学家赶集
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款,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三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
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建市场呢?”管理所同志说,也有个别人搞投机倒把。他说:“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买公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第7题:

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人物专访的有()。

A《经济学家赶集》

B《访“葡萄常”》

C《写在绢帕上的诗》

D《飞天”凌空》

E《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B,C

第8题:

年鉴内容所反映的时间是()。

A、封面页年代的近五年

B、封面页年代近十年

C、封面页年代的上一年

D、封面页年代的当年


参考答案:C

第9题:

分析《经济学家赶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经济学家赶集
本报讯3月4日下午,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款,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三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建市场呢?”管理所同志说,也有个别人搞投机倒把。他说:“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买公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第10题:

虚假新闻是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与()不符的报道。

  • A、受众需求 
  • B、广告主的需求 
  • C、媒体的需求 
  • D、客观事实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