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与地坛》的教学案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完课文第五段后,提出了问题。老师问:“这一段重点写

题目
单选题
以下是《我与地坛》的教学案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完课文第五段后,提出了问题。老师问:“这一段重点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荒芜但并不衰败。”老师接着问:“那‘不衰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位学生用课文中的原话进行了回答:“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狙击,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接着老师又问道:“这些又给作者怎样的启示?”一位同学说,地坛虽然古老,但还是有生机的:一位说,“我”老是想着死是很不应该的;还有一位说,蜜蜂、蚂蚁、瓢虫还有蝉虽然渺小,但它们活得很自在,“我”也应该像它们那样乐观地生活。学生回答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对于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准确

B

第二个问题学生直接用课本中的原句回答并不可取,因为原文太长而且是文学性语言,缺乏概括性,不够全面、准确

C

第三个问题,综合几个学生的回答,虽然答案清晰明了,但教师也应该给予一个总结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

D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就直接进入了下文的学习,是为了赶上课进度,是可取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我与地坛》同课异构教学导人的案例,完成下列题。
《我与地坛》是某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金岳霖先生》和《胡同文化》。三位青年教师针对《我与地坛》一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间为1课时,学生来自教师自己执教的班级。备课时确定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三位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如下:
教师A
(1)从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2)教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陈述自己喜欢史铁生的理由,如史铁生对生命
的思考让很多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
(3)请学生默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教师B
(1)检查预习作业:学生分享各自阅读《我与地坛》之后的感受;交流预习时的困惑,引导学生解决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
(2)师生合作归纳下一阶段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特点的问题。
教师C
(1)教师模仿残障人士的动作,请学生描述残障人生活的不便、遭受的歧视等,引导学生体会残障人的心理。
(2)要求学生带着对作者的了解开始阅读《我与地坛》。
问题:
(1)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的角度,简要评析A、B两位教师的导入。
(2)从导人环节作用的角度,评析教师C的做法。


答案:
解析:
(1)①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的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参照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同样应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设计。 ②教师A设置的导入活动。仅要求学生说出喜欢的中国作家却不引导其陈述原因,仅由教师自己来说史铁生及喜欢史铁生的原因,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思维活跃性,也未能使学生感受其情,对达成本节课“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没有直接作用。
③教师B采用检查预习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文章的感受,初步解决预习文章时形成的困惑,之后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的特点。这一导人方式紧贴课文文本,使学生在理解并逐步深入文本的基础上,更好地达成“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
(2)教师C的教学导入设计具有以下几类作用:
①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教师C通过模拟残障人士的表演方式导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本节语文课的兴趣。
②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教师C别出心裁地采用表演的方式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快速开展。
③揭示教学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C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会残障人士的心理,是为了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思考、感受《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与情感特点。
④沟通文本与学生情感,创设学习情境。教师C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站在残障人士角度思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互通学生与作者史铁生之间的情感。
⑤铺设桥梁,为之后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教师C在导入环节的模拟表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形成情感通道,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第2题:

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说完,便转过身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学生喊“报告”。“什么事?”老师问。“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而且我们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花两节课了。”老师听了该学生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 ”结果同学们都赞成。于是老师说很好!我也赞成大家的意见,那么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同学们立刻发出了满意的欢呼声。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
解析:
【要点】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教师的学生观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该老师的学生观体现在:
(1)尊重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互补关系。当学生反对两节课学习课文时,教师在询问全体同学的意见后,尊重学生的意见。
(2)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是改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两节课缩短为一节课,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专家点拨】该材料分析题相对较容易,理清学生观的具体要点,并以此分析材料中的对应内容,注意两者结合论述即可。其中,学生观(常考要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公平'' 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师观(常考要点):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

第3题:

[案例]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其中。

[问题]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的引导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思路要在老师的牵引下逐渐清晰,而上面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阅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第4题: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1)以上教学片段体现出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2)运用案例中具体的事例说明王老师的教学理念。


答案:
解析:
(1)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放性教学理念。 (2)片段1:“他们以4-6人为小组,有的挑选叶片,有的两手撑开袋子,有的将叶片分别装到两只黑色的塑料袋中,有的拿着白线绑扎着,有的在旁指点比划着,有的忙着写标签……”在小组分工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多个方面有所进步,让他们的潜能、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并且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创设了开放
式、民主式的活跃课堂。
片段2:放学的时候,同学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植物会呼吸吗 ”“如果植物能呼吸,它应该是呼出二氧化碳吧 ”“如果植物真的也呼出二氧化碳,那晚上我们的氧气有没有可能不够啊 ”体现了王老师不仅注重课上的实验探究,而且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迁移到课外,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3: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王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王老师对于学生实验的失败没有打击,而是鼓励和引导,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第5题:

(视频题)请观看小学高年段《落花生》教学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问题1][简答题]
请结合本教学片段评析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10分)

[问题2][简答题]
试论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10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逐渐深入阅读课文,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该教师的提问设计巧妙,语言简练;有针对性地设问,使学生快速抓住重难点;教师对每位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有所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肯定正确,增强学生的信心。

2、(1)增进师生交流。好的提问犹如一条纽带,能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2)吸引学生注意。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使所有学生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
(3)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4)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瞬间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
(5)提供教学反馈信息。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

第6题:

案例:
阅读两位教师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流程,完成下题。
教师A:
一、阅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二、讨论释疑
1.(齐读第一段)“比美”离题了吗 有何作用
2.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关系
3.(齐读第二段)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之处 何以能比喻讽谏
4.(齐读第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王确实受了蒙蔽 (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 何以见得 )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却不深说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教师B:
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问。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写了几个人 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写了几件事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儿 他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 他信了吗 他反思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 他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要求尽量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问题:
请从教学活动设计的角度,评析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教师A的教学过程:
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文本解读之前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书.疏通文意。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复述大意后,直接概括文章思想,问题设计没有梯度,不符合学生思维惯性,学生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文章思想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内容逐步概括。讨论释疑阶段.逐段分析割裂了文本.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衔接,没有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多为学生齐读。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起在学习探究中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一
(2)教师B的教学过程:
三次朗读,从易到难,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探究文本,从不同角度设疑,设疑巧,且问题设置富有层次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与根本,在教学过程中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若在作业设置环节中加入具体探究活动,比如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阅读《战国策》,然后请同学们交流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又能够让学生细细体会书中优美的文辞,机智、生动的语言以及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

第7题:

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入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20分)


答案:
解析: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与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做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第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与地坛》是某教材必修 1 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金岳霖先生》和《胡同文化》。三位青年教师针对《我与地坛》一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间为 1 课时,学生来自教师自己执教的班级。备课时确定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三位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如下:

教师 A

(1)从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2)教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陈述自己喜欢史铁生的理由,如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很多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

(3)请学生默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教师 B

(1)检查预习作业:学生分享各自阅读《我与地坛》之后的感受,交流预习时的困惑,引导学生解决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

(2)师生合作归纳下一阶段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特点的问题。

教师 C

(1)教师模仿残障人士的动作,请学生描述残障人生活的不便、遭受的歧视等, 引导学生体会残障人的心理。

(2)要求学生带着对作者的了解开始阅读《我与地坛》。
(1)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的角度,简要评析A、B 两位教师的导入。(10 分)

(2)从导入环节作用的角度,评析教师C 的做法。(10 分)


答案:
解析:
(1)首先,备课时确定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故以引导学生探究抒情特点为重点。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即围绕《我与地坛》中的抒情特点展开。

(2)此题考查如何评价不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导入设计。导入设计是教学 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9题:

请观看小学高年段《落花生》教学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问题(一):请结合本教学片段评析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10分)
问题(二):试论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10分)


答案:
解析:
问题(一):该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逐渐深入阅读课文,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该教师的提问设计巧妙,语言简练;有针对性的设问,使学生快速抓住重难点;教师对每位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有所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肯定正确,增强学生的信心。
问题(二):( 1)增进师生交流。好的提问犹如一条纽带,能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2)吸引学生注意。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使所有学生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
(3)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4)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瞬间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
(5)提供教学反馈信息。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

第10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正确答案: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2)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