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创建普及阶段:以社会救济和辐射性服务为工作重点。
(2)成长阶段: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为工作重点。
(3)调整改革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引导和协助。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我国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变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原因
一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即使慈善性机构,其政治性也往往多于其善行,因而普遍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甚至于缺乏合法性;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非政府组织要么直接隶属于政府部门,要么脱胎于政府部门而又变相承担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它们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制度变迁的路径总是围绕着对政治权利的依赖。又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规定对非政府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原则,每一个组织必须有一个主管单位,从而使的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变迁只能依赖于主管单位体制的变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非政府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急剧的变化,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趋势日益显现。

第2题:

简述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1)创建普及阶段:以社会救济和辐射性服务为工作重点。
(2)成长阶段: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为工作重点。
(3)调整改革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引导和协助。

第3题:

简述中国非政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时代与历史逻辑
1、古代社团向近代社团的演变:从结盟到运动
• 古代社团发展的基础——结盟
• 近代社团发展的标志——运动
2、当代社团的复兴与发展
• 初始发展期:1949—1966
• 停滞期:1966—1978
• 恢复发展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
中国逻辑:1、治道变革——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原动力
2、 公共空间——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内生逻辑
3、集体行动——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阶层基础

第4题:

简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原动力。


正确答案: 由党和政府主导的这场深刻的体制变革,一方面坚持经济建设,追求经济的发展和效益,另一方面又顾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政府失灵、亟待改革的同时,市场力量又缺乏保障公益和正义的可靠性及有效性,非政府组织从一开始就视为同盟得到认可与包容,这就是中国非政府组织30年来迅猛发展的原动力。

第5题:

简述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治理的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 非政府组织在以往到的公共治理中的活动领域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是环境保护,指的是环境、生态与资源的保护。
第二是扶贫发展,指的是救助贫困和促进发展。
第三是权益保护,指的是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第四是社区服务。
第五是经济中介。
第六是慈善救济。

第6题:

简述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人力资源激励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1)联系: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NGO和企业组织都有相同的需要。
(2)区别:
①目标导向不同(NGO:社会公益;企业:利润)。
②分配形式不同(NGO:受制于法律、政策、规定;企业:根据自身量身制定的薪酬体系)。
③绩效评价不同(NGO:采用间接性指标;企业:相对直接的指标,贡献看业绩)。
④约束机制不同(NGO:对失职采用行政性处分;企业:对失职采用经济性处分)。

第7题:

简述我国非政府组织不可或缺的主导者(政府在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①政府必须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扶持和培育,政府应通过一定形式提供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资金。
②政府必须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虽然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环节监督较严,但实际上,登记之后的控制却松散,使不少非政府组织逐渐蜕化变质得不到有效监控。(宽进严出)
③努力建立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第8题:

简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

第9题:

简述非政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一、是历史原因,即国家形成之前人们自愿集合的传统。
二、是市场缺陷;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是政府缺陷,即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政府机制的内在局限性。
四、是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催生了非政府组织。
五、是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加速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六、是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第10题:

简述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明确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
2、实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共赢。
3、鼓励和倡导对非政府组织的慈善捐助。
4、不断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5、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