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

题目
单选题
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

B

曾经被士族门阀所控制

C

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

D

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古代名相管仲治理齐国时,指令30户为一邑,每一邑设三司馆;10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10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3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10县为一属,每属设一大夫;全国共5属,设5大夫,直接归中央指挥。这种组织设计为何形式,其管理层次是多少?()

  • A、直线制,管理层次为7
  • B、直线制,管理层次为8
  • C、直线职能制,管理层次为7
  • D、直线职能制,管理层次为8

正确答案:A

第2题: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A、推行分封制
  • B、设立郡县制
  • C、废除郡县制
  • D、废除行省制

正确答案:B

第3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选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二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选自《晋书?卫瓘传》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I)解释材料一中的“魏武”、“都正”。

(2)解释材料一中“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一语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设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1)“魏武”,即曹操。“都正”为“州都郡正”的简称(州都指设立于各州的大中正;郡正指设立于各郡的中正)

(2)在九品中正制评定的乡品当中,一品属于虚设,二品实为最高品。只有二品可称为上品,自三品以下均属下品。“凡厥衣冠,莫非二品”,指二品高位为世家大族所垄断。

(3)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动荡,汉代实行的乡举里选之制难以实施。曹魏政权将此前由士大夫主导的“清议”官方化、正规化,建立由朝廷控制的人才评定体系,并与选官制度紧密结合。

影响:在世家大族势力膨胀的社会背景下,评定乡品时.德、才越来越被忽视,门第逐渐成为唯一的因素,九品中正制成为进一步巩固世家大族势力的工具。世代当权的显贵家族子弟大多被评为上品,垄断高官,门阀士族就此形成。

第4题: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A、推行分封制
  • B、设立郡县制
  • C、废除郡县制
  • D、废除行省制

正确答案:B

第5题: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该设计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正确答案:A

第6题: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正确答案:A

第7题:

柳宗元的《封建论》记载:“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中央集权制
  • D、郡县制

正确答案:B

第8题:

韩非子说:“王良爱马,为其驰也。越王勾践爱人,为其战也。医者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亲也,驱于利也。”这体现了()。

A、利己主义目的论

B、功利主义目的论

C、极端的利己主义

D、合理的利己主义


正确答案:A

第9题: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具体制度,其中没有涉及的“选举”具体制度是()

  • A、“乡举里选”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在《封建论》中柳宗元认为秦国实行郡县制但很快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亟役万人
  • B、暴其威刑
  • C、竭其货贿
  • D、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