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论书确有独到之处,不知他还有其他别的什么论述?

题目
问答题
米芾论书确有独到之处,不知他还有其他别的什么论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关于这问题,可参看孙祖白《米芾、米友仁》中的一段话。书中说道:“关于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的问题,米芾曾经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粗苦),苦生怒(奋张),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做作、作意),作入画(与‘写’相对而言),画入俗,皆字病也。要求字迹不宜太肥,太肥则俗,不应过瘦,过瘦则露骨,露骨则怒张。而‘裹’、‘藏’,两字,就使骨肉停匀,互相依附;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肥不润”,都是相反相成的说法,这样的字迹,方可达到‘秀润圆劲,八面俱备’,亦即‘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的好处。”此外,米芾还认为“石刻不可学”,原因是“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所以他提出“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在筋骨问题上,米芾是这样看的:“世人但以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其他如“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可不勉之?”“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等,一鳞半爪,则又从多个方面,反映了他的学书见解。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教育无目的论。(1)这个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这个人做简要介绍。(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什么?(3)他的其他理论有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一思想是杜威提出的,他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其教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其他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等;杜威系哲学出身,后在多所大学从事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研究,并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践,这样的经历使得杜威的教育研究学术起点很高;其研究的特点还表现为,一是不限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二是关注社会问题。杜威的教育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六句话: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杜威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论和道德教育理论。 (2)这个材料的观点是教育的无目的论。也就是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①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 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是片面的。 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杜威认为,过程以内的目的并不否定教育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目的。相反,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而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改造社会、完善民主。民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要求。 评价: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然而,他却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给统一起来。 (3)下面主要论述杜威其他教育理论。 ①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第一,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第二,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第三,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对于促进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对传统教育(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②课程与教材论。 第一,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 第二,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第三,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提供“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并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杜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 ③思维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对改变当时的教育脱离社会生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④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 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上。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指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如同新个人主义和良好的公民素质所揭示的)和社会性的目的。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精神”,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若漠视这些心理条件,道德行为可能会变成机械的模仿或外在的服从。对于社会的道德要求,应顾及学生的心理能力。

第2题:

康氏论书,果然识见不凡,但不知他是如何赞述北碑好处的?


正确答案: 北碑在清代的大力提倡发展,其中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人的贡献为最大。其中阮元标志着北碑提倡的开头作俑,包世臣标志着北碑提倡的大力发展,而康有为所标志着的则是北碑提倡的最高峰。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氏对北碑的称美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北碑处于“今古相际”的历史阶段,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乱,诸子百家迭出一样,故而他说:“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璘,当为今隶(指楷书)之极盛矣。”
②魏碑包罗万象,兼有众美,所以他在《备魏第十》中说道:“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停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
③自唐为界,进行前后书法的比较,从而得出了以北碑为代表的六朝笔法“过绝后世”的结论,我们且看他在《余论第十九》中所发的一段高论:“六朝笔法,所以过绝后世者,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者。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往。自唐以后,局促褊急,若有不终日之势,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约而论之,自唐为界: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唐以前之书舒,唐以后之书迫;唐以前之书厚,唐以后之书薄;唐以前之书和,唐以后之书争;唐以前之书涩,唐以后之书滑;唐以前之书曲,唐以后之书直;唐以前之书纵,唐以后之书敛。学者熟观北碑,当自得之。”平心而论,康氏在这里所发的一通言论是偏执过激的。
④由于以上三点,康氏把魏碑的美归结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十美,真可说是极推崇之能事了。

第3题:

简述米芾提出的"论石”标准。


参考答案:宋朝有名大画家、赏石名家米带提出论石美学标准,达到很高的理论高度,这四字标准为:透,石块里有孔道,可以相互通达;漏,有洞眼,可通过视线;瘦,有棱有角,不臃肿;皱,表而纹理丰富,不光滑。

第4题:

米芾论书,说他的字是“集古字”,不知何解?


正确答案: 米芾说自己的字是“集古字”,见《海岳名言》,原文是这样说的:“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集古字”是米芾善于学习古人长处的心得之谈,也是集古能变的关键所在。否则死守一家,终成“奴书”,是成不了自己面目的。所以清王文治《论书绝句》称他道: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从诗中所说情况来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艺术,自东晋以来,风靡天下,但到了北宋时期,已觉得不甚新鲜,需要有新的才人来“管领风骚”了。《志林》中记载米芾说:“徽宗命元章(米芾)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妄语。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不变则死,变则通的。这是几千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没有继承,也便没有创新。
诗中说他“集古终能自立家”,就是从《海岳名言》中总括而来的说话,然后,复又形象地用蜜蜂酿蜜来作比喻;蜜蜂酿蜜,必须经过大量的辛勤劳动,采百花而后成蜜。蜜出于花而又不着花的痕迹,这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我们也由此可以推想到学习的其他方面,正如唐太宗论书所说的那样:“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第5题:

听了解释后,明白多了,不知刘氏在用笔方面还有其他什么独特的见解?


正确答案: 因为刘氏是个著名的书法批评家,所以在“用笔”方面,他的独特见解较多。如他评张旭的书法说:“张长史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心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却反不到,何足之可云?”承前文而来仍论笔心,指出点画微、意态足的关键是“笔心实实到了”。反之,如果笔心不到,那末点画再多再大也是不能“意态自足”的。
又说,“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好的点画必须是阴阳两面都丰满的,否则“独阳”而已。那么,如何才能“阴阳兼到”呢?刘氏的说法就是“毫齐”。“毫齐”两字大有讲究,与包氏的笔毫“平铺”有曲异功同之妙。在“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法中,他认为“凡书,下笔多起于一点,即所谓‘侧’也。故‘侧’之一法,足统馀法。欲辨锋之实与不实,观其‘侧’则思过半矣”。道出了‘侧’是统帅其余七法的关键。
对于提按,刘氏的说法是:“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别的方法是:“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因为“起笔”就是落笔,“止笔”就是收笔,所以他才这么认为。妙在进一步所说的提、按两字必须是“有相合而无相离”,唯其如此,书家就势必在“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了,如果用笔重处不飞提,用笔轻处不实按,就会出现或“堕”或“飘”的弊病,从而影响书写的艺术效果。
刘氏的发明是书有“振”、“摄”两法。所谓“振”,就是奋发、张扬;所谓“摄”,就是聚敛、收拢。并举例说:“索靖之笔短意长,善‘摄’也;陆柬之节节加劲,善‘振’也。”可见“摄”法含蓄收敛,所以“笔短意长”;“振”法奋发放纵,所以“节节加劲”。“振”、“摄”是两种不同的用笔特色,各有千秋,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说到行笔快慢的问题,他说:“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如果有人因此“贵速而贱迟”,那就又错了。再则,他在用笔问题上还论到完笔和破笔的问题,并形象地把完笔比作完整秀美的“屈玉垂金”,把破笔比作破残古拙的“古槎怪石”,这当然是说如果两者皆臻精美的话,自然是各有各的美处,但却有文、野之分,工、肆之分。“完”则文、工,“破”则野、肆,这自然又是不言而喻的了。末了,他还谈到笔墨问题说:“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质是内含的素质,墨是外观的文彩。这是因为大凡物的文彩显露在外的,没有不是以其内在的实质为基础的啊!

第6题:

听说苏轼论书常常喜用诗歌形式,除了上述的《和子由论书》外,还有其他什么好的诗句?


正确答案: 是的,苏轼论书常喜采用诗歌形式,这自然是因为他的诗做得好。这一方面,除了《和子由论书》以外,其他如《和石苍舒醉墨堂》中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的“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等,都是很脍炙人口的。前者表达了作者作书能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斤斤计较工拙于波磔之间,而是意之所至,随手推敲,故而他的书法也就天真烂漫,意境自高了。后者对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法美学观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只要写得好,是不妨百花齐放,多种风格同时并存的。
又如《题王逸少帖》一首说:“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年不匆匆。”诗中以涂抹青红,妖歌嫚舞的市猖来比似张旭、怀素的书法,以丰容淡荡、有林下风致的谢家夫人来比拟王羲之的书法,对比分明,高下清浊自见。诗中极度贬低张旭、怀素,从“两秃翁”的“追逐世好”、“妄自粉饰”而缺乏清雅淡远的书卷气息来看,苏钟的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7题:

黄庭坚论书果然有他独到的一面,听说他对书外学书也有过精辟的论述,是不是?


正确答案: 是的。关于他对书外学书的体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无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主张“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广之以圣哲之学”、“不可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书法的人一定要在人品、学问及胸襟上多下功夫,彻底改变自己的气质,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②“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美丽的自然界能启发人的书思,就好比怀素看到“夏云随风变化”、“听嘉陵江水声而草书长进”一样,黄庭坚也是善于从此中取得养料的。
③心怀清旷,无一事横于胸中。他说:“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他的弟弟黄幼安向他讨教草书之法,他就对弟弟说了一通这话。其内涵主要是学习书法的人要淡于名利,一任天机。所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一语,和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一脉相承,可见宋人对于书法,一般是不主张苦学力求的。

第8题:

为什么说董其昌是晚明个解放思潮下的代表书家?并论述其“以禅吟书”论。


参考答案:正在明代晚期的中国书法史上,董其昌是一位行之有效的大众,他的文人画瞧点与南北宗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正在书法史上,他开宗立派,构建云间派,正在吴门走向式微之际,使得苏南书坛再度双苏,为中国书法史揭开了簇新的一页,影响极其长远。董其昌正在少年时,就正在寻求突陈腐传统权利的束缚,从抱残守缺的营磊中摆脱出来,他擅长学习昔人,正在书法创作中极其流行笔法、墨法、结字与章法。以禅喻书是董其昌书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淡说,淡是其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格精神的体现,一种情的反映。其二是熟后求生说,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崇尚自然天趣,追求平常。其三是顿悟说,这是董氏将禅意融进书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多次论述顿悟正在书法审美中的意义。正在书法上的南北宗思想,只是并未论述,由于他正在书法上推崇平常天真与绘画上的南宗的审美趣向是一致的。董氏还第一次提出了“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书法史瞧,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后经冯班、梁献等回纳,影响长远。

第9题:

书法史上的“宋四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还有一位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 A、颜真卿
  • B、蔡襄
  • C、柳公权
  • D、怀素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听说姚孟起在《字学臆参》中多结合佛家经典来论书,不知他是怎样书禅互参的?


正确答案: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国古代文人由于多通于禅,故而他们论书时时参以禅法,如宋代的黄庭坚和明代的董其昌,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因此,懂得一些书禅互参的道理,对于进一步了解古人论书精义将是大有裨益的。在姚孟起的《字学臆参》中,他说:“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而又教人离相。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成佛道因由。”《金刚经》是我国禅家南宗的重要典据之一,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经中用金刚来比喻意志和智慧,所以得了这个名称。经文主要说明般若(智慧)的实际在于不着事相(无相),也就是情无所寄(无住)。姚孟起在这段文字中,以《金刚经》教人心中不要胶结在外物的有形的相上,这样才能成佛来比喻书法的要妙。这里的要义是,作者认为学习书法要懂得古人书法的妙处,而以自己的性灵去通会它,不要老是停留在具体的点画形态上,也就是佛所说的心中处处离开各种形相,如果做到这样,也就悟彻了书法的无上境界了。
在《字学臆参》中,姚孟起还说到:“《金经》云:‘非法,非非法。’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对于《金刚经》所说的“非法,非非法”,谢灵运理解说:“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王日休说得更明白些,他说:“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禅理通于书理,同样,学书的最高境界应是忘了法度的“非法”,但这非法又不是说绝对没有法,法还是有的,所以又说“非非法”。如果用孔子的话来说,那就近似于“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里的关系非常微妙,是辩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