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下列例句括号中的词语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 (2)为此诗者,其

题目
问答题
说明下列例句括号中的词语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 (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6)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7)数犯主之(颜色)。 (8)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9)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说。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虽然: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连用。现代“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连词。
(2)知道:懂得道理。是动词“知”和名词“道” 的连用。现代“知道”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
(3)地方:土地纵横见方。“方”是古代计算面积的用语。现代“地方” 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指地上的区域。
(4)消息:“消”是灭的意思,“息”是生的意思,“消息”相当于说“消长”,指事物的增减生灭。后来“消息”用来指音讯,信息,成为一个复音词。
(5)果然:果然这样。“果”是副词,“然”是代词,二词连用。现代“果然”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相当于古代的“果”。
(6)景響:“景”,后来写作“影”,指日光下的阴影。“響”是回声。两词经常连用,用来形容感应迅速的事物。后来凝固为一个复合词,指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
(7)颜色:颜面之色,即脸色。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色彩。
(8)味道:“味”是动词,指体察,“道”是名词,道理。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食物的滋味,相当于古代的“味”。
(9)高兴:很高的兴致。形容词“高”和名词“兴”的结合。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愉快。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字是一个复音词的是()

A、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B、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C、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参考答案:ACD

第2题:

说明下列例句中加着重号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虽然,何以报我? 

2)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6)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7)数犯主之颜色 

8)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9)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说。


(1)虽然: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连用。现代“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连词。
(2)知道:懂得道理。是动词“知”和名词“道”的连用。现代“知道”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
(3)地方;土地纵横见方。“方”是古代计算面积的用语。现代“地方”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指地上的区域。
(4)消息:“消”是灭的意思,“息”是生的意思,“消息”相当于说“消长”,指事物的增减生灭。后来“消息”用来指音讯,信息,成为一个复音词。
(5)果然:果然这样。“果”是副词,“然”是代词,二词连用。现代“果然”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相当于古代的“果”。
(6)景響:“景”,后来写作“影”,指日光下的阴影。“響”是回声。两词经常连用,用来形容感应迅速的事物。后来凝固为一个复合词,指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
(7)颜色:颜面之色,即脸色。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色彩。
(8)味道:“味”是动词,指体察,“道”是名词,道理。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食物的滋味,相当于古代的‘味“。
(9)高兴:很高的兴致。形容词“高“和名词”兴“的结合。后来成为一个复音词,指愉快。
哪有着重号
百度一下试试

第3题: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第4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正确答案: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第5题:

解释括号里的词语: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正确答案: 匹:匹敌,地位相等
卑:轻视

第6题:

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是一个复音词的是()

A、(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C、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D、技经(肯綮)之未尝


参考答案:BC

第7题: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林:
莽然:
要:
(2)将“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话在全文的论证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4)这段话在表述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答案:
解析:
(1)林:汇集? ? ? 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要:概括地推究。 (2)纵观天下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
(3)导论,提出中心论点。
(4)“天下”涵盖所有空间,“古今”涵盖所有时间,“成败之林”涵盖所有事件,通过完全归纳得出全称判断:做所有事都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由中心论点的普遍性凸显其重要性。

第8题:

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正确答案:C
(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第9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正确答案: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第10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正确答案: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