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典故中,孟子的母亲最后把家搬到了哪里?

题目
问答题
“孟母三迁”的典故中,孟子的母亲最后把家搬到了哪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学校附近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有关孟子的典故有()。

  • A、郑人买履
  • B、孟母三迁
  • C、子不学断机杼
  • D、亡羊补牢

正确答案:B,C

第2题:

“孟母三迁”的典故中,孟子的母亲最后把家搬到了哪里?


正确答案:学校附近

第3题:

“孟母三迁”这个传说,说的是孟轲的母亲为了孟子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搬家的目的是什么()

  • A、避免纠纷
  • B、免于牵挂
  • C、适于求学
  • D、节省房租

正确答案:C

第4题:

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写道:“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请问诗中用到了哪两个典故?


正确答案:诗中用到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

第5题:

《三字经》言:“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那么孟母究竟搬了几次家?()

  • A、一次
  • B、二次
  • C、三次
  • D、四次

正确答案:B

第6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孟母最后搬到()旁边。


正确答案:学校

第7题:

“庄周梦蝶”是()中留下的成语典故。

  • A、《论语》
  • B、《孟子》
  • C、《庄子》
  • D、《道德经》

正确答案:C

第8题:

“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哪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的机体和环境是在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内部矛盾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便失去了现实的土壤。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存在差异。环境越丰富,人的视野就越开阔,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越快。

第9题:

“吾今妻子返里闾,明年归乘觳觫车。”中的“觳觫车”是描写牛拉车的典故,请问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正确答案:这个典故出自《孟子》。

第10题:

春秋末期的孟子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还模仿着做。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从此孟子潜心于学问,最后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根据上面的故事,分析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你从中受到的什么启发?


正确答案: 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及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发展着的,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环境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内容。孟子家居墓地时,他学到的是丧葬礼仪;身居闹市,他学的是买卖;而在学校附近,他则开始潜心于学问。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学生处于怎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将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成长。因此作为学生通常所处三种环境:学校、社区和家庭,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担起优化环境的责任,肩负起教育的功能,给学生一方净土。作为学校,应该创设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作为家庭,应给学生一个民主和睦、相互之间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氛围,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要教育学生,使其能够辨别是非,抵制不良现象的影响。
(2)环境对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孟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耳濡目染,通过好奇、模仿从环境的影响中学到了不同的东西。儿童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缺乏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与左右。作为家长或老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作用教育影响学生,并利用环境创造机会启发教育学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如果没有孟母“断杼教子”使其幡然悔悟,及以后的发愤笃智、朝夕勤学,也不会有后来的圣人、大儒。因此,根本上还是要变我要你学为学生自己想学、自己乐学,才能最终成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