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题目
问答题
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 A、新颖传神的意象运用
  • B、直抒胸臆的抒情笔法
  • C、古典诗词意境的化用
  • D、排列方式的整齐匀称

正确答案:A

第2题:

在古典诗词过级考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详细调查阶段,需要重点调查的对象是()。

  • A、古典诗词过级考试学校领导、学生、教师
  • B、学生、古典诗词过级考试学校领导、古典诗词过级考试管理人员、教师
  • C、古典诗词过级考试学校领导、古典诗词过级考试管理人员、教师
  • D、学生、古典诗词过级考试管理人员、教师

正确答案:C

第3题:

下列哪个词在古诗词中不是送别之所?()

  • A、长亭
  • B、南浦
  • C、城南

正确答案:C

第4题:

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浦,本意水滨。南侧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广为流传之后,“南浦”就成了送别之地的别称,在这个意象上,积淀了历代诗人的离情别绪。人们只要一看到这个词,就会引发离别的感伤。南唐词人冯延巳《三台令》中写道“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就是由“南浦”联想起往事,触景伤情。
[陆游《游西山村》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情景交融的意蕴,完全脱胎于《过故人庄》,只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既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妙!
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第5题: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南朝作家江淹著名的( )中的句子,其中还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


正确答案:别赋

第6题:

在诗词的初步阐释不足以理解诗词的意义和主旨时,一般会采用延伸的解读办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般可以继续考虑,是否是意象的赓延和变迁
  • B、我们也可以考虑诗词主题的接续与比较
  • C、诗词的主题是通过意象直接表达出来的,所以考虑主题的接续实际上也是对意象延伸思考方法的补充
  • D、考察诗词中的意象和主题,是一种文学史的视野

正确答案:C

第7题:

试分析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


正确答案: 艾青是位心贴着大地的行吟诗人,土地是他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在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有着多层含义,首先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他在《北方》中写道:“我爱这悲哀的国土”,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是《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即使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地里面”。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情感。其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抗日的炮火中,艾青四处飘泊、流荡,这使他能以真实的眼凝视着广大的土地,为此他心里极为悲愤和不安,他不仅深深理解了“载负了土地的深刻重压”的中国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的国土所养育的“世界上最艰苦最古老的民族”的感时愤事、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艾青在诗中怀着说不尽的忧郁,不断发出令人震颤的呼喊:“悲哀的国土”,“被践踏的祖国的土地”,“荒凉的土地”,等等,这些荡气回肠的诗句浸透着诗人对国土沦丧、主权旁落的悲痛心情。再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他的成名作《大雁河——我的保姆》就是献给他真正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民众的颂歌。在他以后的诗作里,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土地合而为一的广大普通农民的命运。

第8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
唐宋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自《诗经》中的《小雅·采薇》开始,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恨;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代有折柳留客的风习,"杨柳"与送别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唐宋送别诗词中也多用"杨柳"来抒写离别之情。
酒也是送别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渭城曲》了。

第9题:

简述古典诗词中的“三美”


正确答案:①意境美。②语言美。③形式美。

第10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正确答案: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的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谊缠绵的一个意象。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称道。 一直到南朝两陈和唐人在写《折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所以,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表示了依依惜别之情。
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