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资源()和(),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和()循环链接。

题目
填空题
推进资源()和(),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和()循环链接。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生产系统,生活系统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2题:

节水行动

【背景链接】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趋于完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3%和20%,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节水效果初步显现;到2022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到203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月22日是第27届“世界水日”,也是第32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提出观点】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安全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人民健康福祉。

【意义】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要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深入推动缺水地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对策】

要坚持“节水优先”思路,综合施策,坚决遏制部分领域用水浪费的行为。

一是农业节水增效,优化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实施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包括灌区现代化改造。

二是工业节水减排,加快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推广国家鼓励的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三是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建设节水型机关、高校,控制包括宾馆、洗车、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高耗水行业的服务用水。

四是加快推进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第3题: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物耗和能耗的关系是装置单耗下降,相应的能耗()。

  • A、不变
  • B、上升
  • C、下降
  • D、不变或下降

正确答案:C

第5题:

为了推进旅游环保,国家将实施节能节水排减工程,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将要降低()

A.0.1
B.0.2
C.0.3
D.0.4

答案:B
解析:

第6题: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制度。

A.柔性监管

B.刚性监管

C.柔性约束

D.刚性约束


正确答案:D

第7题: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评价内容非常必要。
A.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
B.预防为主
C.节能减排
D.依法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答案:A
解析: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评价内容非常必要。

第8题: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国家(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A、蓝天行动

B、光盘行动

C、节水行动

D、卫生行动


参考答案:C

第9题:

资源利用率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行业发展过快,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

A:高物耗、低能耗
B:低物耗、高能耗
C:高物耗、高能耗
D:低物耗、低能耗

答案:C
解析:

第10题:

(),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 A、循环经济
  • B、科学发展
  • C、绿色发展
  • D、协调发展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