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师德报告会上,杨老师这样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一个学生病了,把刚吃下去的饭吐了一地,味道特别刺

题目
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师德报告会上,杨老师这样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一个学生病了,把刚吃下去的饭吐了一地,味道特别刺鼻,令人难受。但我问自己: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会嫌弃吗?于是,我拿起工具,迅速而仔细地收拾干净。一个学生的数学作业改了好多遍,还是没做对。这令我很心烦,但我告诉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学生,我也会很着急。于是,我一遍遍地给他讲解,直到他理解了为止。一个学生很调皮,上课不认真听,不按要求做作业,尽管我很生气,但我告诉自己:他还是孩子,我要帮助他。于是我向家长了解情况,制订帮教计划,号召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他。一个学生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尽管我不喜欢他的行为,但我要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我一次次地观察他、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直到他改正。 问题: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杨老师的教育行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杨老师毕业后直接到中班任陪班老师,最近有一种现象让她很担忧,她发现中班孩子特别爱告状,一点小事情就会跑过来告诉老师“某某把饭洒出来了”“老师,他没有把拼图摆好”……小杨很担心如果一直这样,孩子们遇到事情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还喜欢找别人的麻烦,但又很难阻止。


答案:
解析:
中班幼儿爱告状,这和他们道德感发展的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为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教师可以利用孩子道德感发展的特点,鼓励孩子们多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开展“我喜欢的小伙伴”“说说身边小朋友的优点”的活动,转移孩子的关注点,让孩子不只是看到别人的缺点,也要看到别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在一次教研小组研讨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发现许多老师在课前都要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不就是把要学的知识教给学生吗?为什么还要那么麻烦地设计教学方法呢?我有些疑惑。”
问题:
(1)请帮助这位年轻教师解除他的疑惑,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说出为什么要设计教学方法?
(2)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在实际教学中,不存在万能的或唯一好的教学方法,原因是在某种情景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另一种情景下未必有效,那么课前设置教学方法就是相当必要了。用好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2)设计教学方法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①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
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③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的某些特长(如软件的使用技能适宜口头表达,不适宜口头表达的需要板书)。
④首先,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其次,尽可能广泛地了解和提出有关的教学方法。最后,对各种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

第3题:

阅读材料回答题: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该教师的做法是否可取?( )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中国父母现在唯一要做的不是帮助学生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要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使其受到学校的侵害!”
问题:请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的现象指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端,即当前中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完全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基本依据。学生完全变成读书的机器,即使有天赋也被扼杀了。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正在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致力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方式,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料中的观点是对应试教育的批判。

第5题:

在师德报告会上,石老师这样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
一个学生生病了,把刚吃下去的午饭吐了一地,尽管味道刺鼻,但我问自己,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会嫌弃吗于是,我拿起工具,弯下腰去收拾干净。
一个学生的数学作业改了好几遍,还是做不对,尽管我很心烦,但我告诉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学生,我也会很着急。于是,我一遍遍地给他讲解,直到他学会。
一个学生很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要求完成作业,尽管我很生气,但我告诉自己,他还是个孩子,我要帮助他。于是我向家长了解情况,制订帮教计划,号召其他同学也来帮助他。
一个学生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尽管我不喜欢他的行为,但我要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于是,我一次次地观察他,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直到他改正。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石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解析:
石老师的行为充分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石老师践行了“爱岗敬业”。注意责任意识,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能够尽职尽责地处理,不怕脏、不嫌烦,积极与家长沟通,修改并优化教学计划。在教育实践中履行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
第二,石老师践行了“关爱学生”。石老师将全身心的爱投入到工作中,以师爱作为工作的核心动力,收拾学生呕吐的脏物,不厌其烦地修改学生作业,耐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等,都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
第三,石老师践行了“教书育人”。石老师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耐心的教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石老师践行了“为人师表”。石老师坚守高尚情操,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该学生回答得不完整。这时,老师让学生站在那里,老师又找另一个学生回答,可是第二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整(即还没有答出老师头脑中预设的问题答案),第二个学生也被冷落在那里,老师又挑第三个学生继续回答这个问题……
材料二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
的部分书写在黑板上,确定他回答不上其他问题时,请该学生坐下,然后再找其他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直到老师认为回答正确了。
材料三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写在黑板上,然后给他一定的时间,给他一定的提示,鼓励他大胆地想,争取把问题回答全面。如果实在回答不全,就鼓励他请一个同学帮助,等到完成这个问题以后,再请第一个同学叙述一遍。
材料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各小组讨论,形成“答案”,之后,一个小组汇报答案(老师边听边记录在黑板上),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并请另外的同学解释说明答案的形成原因。教师最后总结。
问题:
(1)激励性策略是课堂学习评价的基本策略之一,其目的是激发与鼓励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据此请分析评价上述课堂学习过程。(10分)
(2)根据材料总结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性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答案:
解析:
(1)材料一中,老师显然没有尊重学生,没有珍惜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材料二中,教师没有“罚站”现象,但是,教师没有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材料三中,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即使一个学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那么,教师也给足了学生面子,让学生自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并最终也让这个学生学会思考,明白了问题的答案。材料四中,虽然没有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但是,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性。通过小组讨论,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在讨论问题答案时,能够集思广益,把全班的意见汇集在一起,且注意让别的同学解释问题答案的形成原因。由此可见,这种方法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 (2)①对于学生的参与给予必要的肯定。参与教学的形式包括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反思学习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参与,都是有益的,因此,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参与成功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教师口头赞扬、点头赞许、让同学们鼓掌给予鼓励或者赠送一个小礼物等。
②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成功的感受。教学中,参与包括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于过程而言,参与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过程,如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参与就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和任务是呵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参与成功。

第7题:

【考题三回顾】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回答错误,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批评学生说你下次想好再起来回答。你怎么看待这名老师的行为?


答案:
解析:
1.观点。
教师当众批评回答出错的学生,不仅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还容易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挫,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2.分析。
(1)原因方面。①缺乏科学的教育手段,遇到问题只会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②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2)消极影响。①当众斥责学生,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②简单粗暴地批评无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无法达到教育目的;③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
(1)保护学生自尊心。①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不分场合、开门见山的批评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②在批评学生时语言要委婉得体,亲切中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这样的批评就要好过简单生硬的训斥。
(2)把批评换成引导。①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在批评的过程中适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②给出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改正错误、重拾信心。
(3)学会将心比心。当学生犯错,处于不知所措的时候,是最需要别人帮助的,这时教师应该多安慰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消除戒心和敌意,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

第8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师德报告会上,杨老师这样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

一个学生病了,把刚吃下去的饭吐了一地,味道特别刺鼻,令人难受。但我问自己: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会嫌弃吗?于是,我拿起工具,迅速而仔细地收拾干净。

一个学生的数学作业改了好多遍,还是没做对。这令我很心烦,但我告诉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学生,我也会很着急。于是,我一遍遍地给他讲解,直到他理解了为止。

一个学生很调皮,上课不认真听,不按要求做作业,尽管我很生气,但我告诉自己:他还是孩子,我要帮助他。于是我向家长了解情况,制订帮教计划,号召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他。

一个学生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尽管我不喜欢他的行为,但我要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我一次次地观察他、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直到他改正。

问题: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杨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1)杨老师的行为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杨老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不管是对生病的学生,还是对偷拿他人东西的学生都能耐心细致地处理。
(3)杨老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杨老师关心学业成绩暂时不良的学生,反复指导,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4)杨老师爱岗敬业,认真辅导学生。杨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认真地对各类学生进行辅导。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一闪之念。一个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叫起来回答,结果是过于紧张,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动,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问题:请评价一下材料中教师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解析: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然是天职,就应该毫无私心,不偏不袒,善待每一位学生。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教师的爱,无论学生的外貌形象如何,无论学生的成绩是否优良,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怀着同样的神情和爱心,给学生以公正、无私的爱。本案例中的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不歧视“后进生”,在课堂上不仅温和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用心去激励学生,用爱心去点燃胆怯者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1)教师给学生的爱应当是公平的,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2)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无私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都感受到教师爱的阳光。(3)鼓励、信任是获取学生进步的良药,要用心去播撒爱的种子,贯穿爱的教育。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一位学生期中物理考试成绩12分,让学生自评时,该生给自己打了99分,于是老师在卷面上批示:“你去死!”
问题:指出该教师存在的错误,分析其原因,并进行评析。


答案:
解析:
(1)这位教师犯了语言过失的错误。 (2)这位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很差,却自评打分很高,是公然做了手脚,不知羞耻,对老师轻慢、冒犯,于是做出了“你去死”的不文明批示。这位教师有着强烈的“尊师重道”的心态,学生稍有冒犯、怠慢,就使教师出现冲过职业“底线”的不道德行为。现实中还有一种人际关系:教师训斥学生,同事、家长往往认为老师是“为孩子好”,表示理解与宽容。正是这种状况使有些教师惩罚批评学生时,随心所欲,甚至有恃无恐。这种行为应当予以纠正。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