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认识在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怎样正确认识在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生产的冲击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明显。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众多民族和众多地方的文学,因而在已具备的民族年基础之上又有了相互共通的世界性。
(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仅物质生产,而且包括文学与文化在内的精神生产,都会受到资本主义世界性生产的深刻影响。人类精神的生产既要遵从生产的一般规律,又要遵从作为精神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精神生产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既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互渗、补充和交融的一面。既要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世界性对文学的民族性的激荡、冲击和挑战,又要增强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自觉意识。关键在于同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对话和竞争中,建设自己先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正确认识严肃与谨慎的关系?


正确答案:严肃与谨慎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严肃要以谨慎为保证,谨慎要服从严肃的要求。在刑事斗争方面,始终要全面地贯彻这个政策。严肃不忘谨慎,谨慎不忘严肃,两者不可偏废,不可脱节。如果片面强调严肃而忽视了谨慎,就会伤害无辜,犯扩大化的错误;如果片面强调谨慎而忽视了严肃,就会放纵坏人,犯打击不力的错误。

第2题:

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正确答案: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势必会更频繁地出现。矛盾既然不可回避,那么就是如何对待了,这样几种基本态度应该说是比较可取的。
第一,要努力促使二者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如同西方文化多讲“主客二分”而东方文化爱谈“天人合一”一样,任何矛盾都有对立和统一的双重性格。
第二,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即反对文化割据主义。固然对东方国家的比较文学而言,民族主义有抵制和消解“西方中心论”的积极意义,但是决不能使其“狭隘化”。
第三,要“心底无私”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这其实是上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决不能患民族“失语症”。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多元化也即多民族文化的平等对话,这已经在比较文学界达成共识。
第四,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沟通渠道。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比较文学研究者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各民族文学-文化的差异。

第3题:

怎样正确认识在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1)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生产的冲击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明显。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众多民族和众多地方的文学,因而在已具备的民族年基础之上又有了相互共通的世界性。
(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仅物质生产,而且包括文学与文化在内的精神生产,都会受到资本主义世界性生产的深刻影响。人类精神的生产既要遵从生产的一般规律,又要遵从作为精神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精神生产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既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互渗、补充和交融的一面。既要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世界性对文学的民族性的激荡、冲击和挑战,又要增强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自觉意识。关键在于同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对话和竞争中,建设自己先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

第4题:

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民族性?


正确答案: 民族风格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意义上所显示出来的作家所属民族的特色,是作家所隶属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打在文学作品上的印记。因为任何作家都是属于一定民族,并在一定民族的生活土壤和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他不仅从民族的生活里提取创作是题材,而且这种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特点,必然会反映到作家的审美意识中,制约着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对题材的提炼和加工、以及对表现手法的选择的运用,并通过作家的创作活动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无不打上本民族的印记。这就使得民族性不仅成了文学、甚至一切精神产品的最基本的特征。文学作品与作家所属的民族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样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

第5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产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第6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俄罗斯与西方仍很可能展开新“冷战”或大规模战争。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正确答案: 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第二年,第二轮市场经济大潮加速了社会世俗化转型,日益边缘化的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中的乐观和自信,陷入困惑与矛盾之中。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学者王晓明、陈思和、张汝伦、朱学勤等人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从1993年夏天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第6期刊出的一篇对话开始,“对话”认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处在严重的危机当中,其本质“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要用人文精神克服文艺日益庸俗化的倾向。
1994年初,《读书》杂志上陆续登载了6篇对话,《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也开辟了相关专栏,讨论很快成为一个“媒体事件”,持续了两年时间,直到1996年,上海和北京两地同时出版两本《人文精神讨论文选》。在全民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的浪潮中,那场显得不合时宜的大讨论,并没有取得多么深刻的学术成果,但它提示的精神生态和人文关怀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反而越来越显出了价值。

第8题:

下列关于文学的世界性和年、民族性的关系正确的()

A在资本主义冲击下,名组的片面性、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而转向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的发展道路

B多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学通过资本主义全球性生产而彼此联系形成了世界的文学

C只有那种即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识真正民族性的

D只有那种即使一般的人类的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人类的


A,B,C,D

第9题:

你如何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各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其艺术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一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同时,一个民族必须坚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传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艺术才能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才能为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其他民族艺术的有益成分才能被自己吸收消化,从而变成本民族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说世界性本就由民族性构成,但世界性是各民族性的交集,并非各民族性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世界的肯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不一定全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向极端方向理解,误认为只要是民族的都会是世界的。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向交流过程中,不仅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统一的状况,还存在由世界性向民族性的转化及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这两种有所偏重的过程。如果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先进的世界性转化为民族性的话(毛泽东思想是这种转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实现文化输入、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在当今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新历史时期,如何将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以实现文化输出,已成为中国文化工作者包括艺术工作在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任重而道远,尚需要长期而认真的探索。

第10题:

怎样理解文学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微观的狭义的民族文学在不断交流不断碰撞后,即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国家的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即使民族、国家不同,但其实质却能扭住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