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基于普遗人性”的论争有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关于“文学基于普遗人性”的论争有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场论争于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粱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针对革命文学倡导者,他的批评有其合理性,也不无偏颇。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鲁迅还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论争,重要的有()

  • A、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 B、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C、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D、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讨论;
  • E、关于“国防文学”的论争。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新文学内部出现的第一场著名的论争,即“()”的论争,论争双方是胡适与李大钊。


正确答案:问题与主义

第3题:

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主要包括()。

A关于“国民性”的论争

B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D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E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B,C,E

第4题:

1919年至1927年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和胡适的论争有()

  • A、"问题与主义"之争
  • B、"整理国故"的论争
  • C、文学与革命的论争
  • D、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
  • E、与以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正确答案:A,B,E

第5题:

关于“文学基于普遗人性”的论争。


正确答案: 这场论争于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粱实秋之间。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针对革命文学倡导者,他的批评有其合理性,也不无偏颇。
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鲁迅还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第6题:

为什么说"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试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文艺运动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A.论争的氛围明显不同于五六十年代,没有由一次学术讨论演变为政治运动。虽然每次“崛起”的出现引发了一次大的论争,但紧跟在一阵大棍之后 的不再是万马齐喑的沉寂,而是不屈不挠且公开发表的“商榷”。
B.在论争中人们不但发现朦胧诗在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而且其论争的方式和氛围都与“五四”时代有惊人的相似。
C.通过论争,朦胧诗由自发的探索变成了自觉的诗歌运动,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D.伴随着论争,朦胧诗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第7题:

围绕着()的小说《华威先生》,发生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正确答案:张天翼

第8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也称左翼十年,开始于()。

A“文艺自由”的论争

B“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C“大众语”的论争

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D

第9题:

()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基本概念: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梁实秋

第10题:

1927年551937年左翼阵营内部的思想论争有()

  • A、文艺自由论争
  • B、革命文学论争
  • C、鲁迅风论争
  • D、两个口号论争
  • E、民族形式论争

正确答案:B,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