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IT项目风险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题目
问答题
简述IT项目风险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业务通道产生误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参考答案:故障原因:光路上存在误码;时钟性能不好;周围环境干扰;系统电源电压变化范围大;系统硬件故障。处理方法:(1)设置性能监视,检查性能监视结果,是否存在高阶误码存在,如果有,检查光接口板发光功率、收光功率、接收灵敏度等;(2)检查是否有大量指针调整事件,如果有,检查时钟是否缩短,是否配置中出现时钟环路等;(3)检查周围环境及系统供电情况;(4)利用性能监视结果定位硬件故障,更换故障单板。

第2题:

简述冲塔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险象。


正确答案: 1、塔顶温度急剧上升压力降低;
2、硫化氢线带液,硫化氢量波动却排不出去;
3、侧抽量波动并且不稳。

第3题:

简述回火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回火的根本原因是火焰传播速度与气流喷出速度之间的动平衡遭到破坏,火焰传播速度大于气流喷出速度所致。
为防止回火,可燃混合气体从烧嘴流出的速度必须大于某一临界速度,临界速度与煤气成分、预热温度、烧嘴口径及气流性质等有关。操作主要是保证烧嘴前煤气压力不能过低,一旦煤气总管压力低,应适当减少所开烧嘴数量,适当调整烧嘴前煤气手阀。同时保证一定风压。

第4题:

简述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1)人们的认识能力所限
(2)信息本身的滞后特性
(3)项目的各种不确定性

第5题:

简述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层次。


正确答案: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
3.犯罪条件
4.犯罪的相关因素

第6题:

简述粘釜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止措施。


参考答案:粘釜原因:物理因素:吸附作用;化学因素:粘附作用。
危害:
(1)传热系数下降;
(2)产生“鱼眼”,使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3)需要清釜,非生产时间加长。
防止措施:
(1)釜内金属钝化;
(2)添加水相阻聚剂;
(3)釜内壁涂极性有机物;
(4)采用分子中有机成分高的引发剂;
(5)提高装料系数,满釜操作。

第7题:

简述IT项目风险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I.T项目风险主要包括:1、需求风险;2、计划风险;3、组织和管理风险;4、人员风险;5、开发环境风险;6、用户风险;7、技术风险;8、设计和实施风险。
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IT项目一般投入较大,涉及范围广,需求协调来自用户方、开发方、实施方、监理方、外包方等各方利益,不确定性强;
2、IT项目是围绕满足用户需求而展开的,而用户通常随着对信息系统、对系统与企业运作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带来项目范围、目标等因素的风险;
3、IT项目的主要资源是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4、IT项目是技术综合运用的项目,各种开发技术、工具、软硬件、网络平台等之间的契合程度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都会带来项目风险;
5、信息系统本身具备不确定性;
6、IT项目通常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对其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因素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像其他产品可以有明确标示的合格等级要求;
7、IT项目强调数据的集中、功能集成,而应用越集中,自动化程度越高,网络应用越广,风险就可能越大。

第8题:

简述“公有物悲剧”现象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公有物悲剧”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由于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因此人们在享有私有物的同时,也分享着大量的公有物,人类共同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典型的公有物,也很容易遭到滥用和破坏。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均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一、人口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已损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第9题:

简述刮削易产生的弊病及原因。


正确答案: (1)深凹痕。深凹痕产生的原因是:刮削时压力过大以及刮刀刃口的弧形磨得太快。
(2)振痕。产生的原因是:刮削只在一个方向进行;刮工件边缘时平行于工件的边缘以及刀刃伸出工件太长,超过了刀宽的1/4等。
(3)丝纹。丝纹产生的原因是:刮刀刃口磨得不光滑以及刮刀刃口有缺口或裂纹。

第10题:

简述松片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正确答案:松片主要是硬度不符合要求,在包装、运输等过程中出现破碎或被磨损等,其原因及防止方法为:
(1)颗粒中含水量不足,完全干燥的颗粒有较大的弹性变形,所压成的片剂硬度较差。过多的水分也会降低硬度,每一种颗粒应控制最适当含水量。
(2)片剂原料中细粉比例过大、纤维过多、含动物角质类、皮类过多,缺乏粘性又有弹性,致使颗粒松散不易压片;原料含矿石类药量较多,粘性差;颗粒质地疏松,流动性差,常使颗粒填入模孔量不足而产生松片。制片时可将原料粉碎并过六号筛,再选用粘性较强的粘合剂如明胶、糖浆等制粒。
(3)原料中含较多的油类有效成分如挥发油、脂肪油等,减弱了颗粒间的粘合力,易引起松片,可加适当吸收剂,也可采用微囊化或制成包合物等。
(4)制粒中乙醇浓度过高;或润滑剂和粘合剂不适,颗粒质松粉多;或熬制浸膏时温度控制不好,致使部分浸膏炭化,降低了粘性;或浸膏粉碎不细,表面积小,粘性小等。可使粉料、稠膏与粘合剂趁热均匀混合,以增加软材及颗粒粘性,提高硬度。
(5)冲头不符合规格。冲头长短不齐,片剂受压力不均;下冲使用日久,不能灵活下降。应调换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