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过程控制特性选择控制参数?

题目
问答题
如何根据过程控制特性选择控制参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选择控制参数的一般原则是:
1)控制通道的放大系数K0要适当大一些;时间常数T0要适当小一些;纯滞后τ0愈小愈好,在有纯滞后τ0的情况下,τ0和T0之比应小一些(小于1),若其比值过大,则不利于控制。
2)扰动通道的放大系数Kf应尽可能小;时间常数了Tf要大;扰动引入系统的位置要靠近调节阀。
3)当过程本身存在多个时间常数,在选择控制参数时,应尽量设法把几个时间常数错开,使其中一个时间常数比其它时间常数大得多,同时注意减小第二、第三个时间常数。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控制(调节)器、调节阀和测量变送器时间常数的选择,控制器、调节阀和测量变送器(三者均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环节)的时间常数应远小于被控过程中最大的时间常数。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生产车间为了提高产品的加工质量,决定推行统计过程控制。首先选择控制对象,再对选择的倒角半径采用均值一极差控制图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倒角半径的质量要求计算过程能力和过程能力指数,最后求得过程性能指数Pp和Ppk。
关于控制对象的选择,适宜的做法有( )。
A.选择关键质量特性 B.选择质量不稳定的质量特性
C.选择容易控制的质量特性 D.选择能够测量的质量特性


答案:A,B,D
解析:

第2题:

如何根据过程控制特性选择控制参数?


正确答案: 选择控制参数的一般原则是:
1)控制通道的放大系数K0要适当大一些;时间常数T0要适当小一些;纯滞后τ0愈小愈好,在有纯滞后τ0的情况下,τ0和T0之比应小一些(小于1),若其比值过大,则不利于控制。
2)扰动通道的放大系数Kf应尽可能小;时间常数了Tf要大;扰动引入系统的位置要靠近调节阀。
3)当过程本身存在多个时间常数,在选择控制参数时,应尽量设法把几个时间常数错开,使其中一个时间常数比其它时间常数大得多,同时注意减小第二、第三个时间常数。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控制(调节)器、调节阀和测量变送器时间常数的选择,控制器、调节阀和测量变送器(三者均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的环节)的时间常数应远小于被控过程中最大的时间常数。

第3题:

关于选择控制图控制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稳定的过程不必用控制图监控

B.不稳定的过程应当用控制图持续监控

C.所控制的特性应为关键的特性

D.所控制的特性应能定量表示

E.若指标之间有因果关系,最好选取“果”作为控制指标


正确答案:CD
若指标之间有因果关系,最好选取“因”作为控制指标。所以选项E错误。不稳定的过程应消除异常因素,达到稳定后再用控制图监控。

第4题:

单元机组的运行控制参数可根据电网对负荷的要求来选择。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过程控制?


正确答案: 青霉素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有其菌体形态特性,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镜检查这些形态变化,用于工程控制。
第一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二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三期:形成脂肪包含体,积累储蓄物,没有空洞,嗜碱性很强。
第四期:脂肪包含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五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含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提高。
第六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桶状,释放游离氨,pH上升。
第七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一到四期为菌丝生长期,三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四到五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艺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在第六期到来之前发束发酵。

第6题:

对关键过程的控制,应设置控制点,对过程参数、产品和服务的关键特性和重要特性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如何根据青霉素生产菌特性进行发酵的过程控制?


正确答案: 青霉菌在深层培养条件下,经历7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的菌体形态特征与生产能力有对应关系。在规定时间取样,通过显微镜检查形态变化,用于过程控制。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程措施,延长次期,获得高产。在第6期到来前结束发酵。

第8题:

EPC新定义了多级QoS控制粒度,定义了()()()三个粒度的QoS参数,并根据各自特性定义相关QoS参数。


参考答案:承载级;APN级;UE级

第9题:

有效的过程参数监控还包含当工艺参数偏离可能导致产品特性不合格时的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汽轮机滑参数停机过程中如何控制胀差?


正确答案: 1.机组滑停主要的参数指标的控制范围:
A.过、再热汽温滑降范围:540——280℃。
B.过热蒸汽压力滑降范围:17.2——2.0MPa。
C.机组负荷滑降范围: 300——30MW。
2.严格执行汽温、汽压、负荷,在规定范围内。过、再热汽温降温速率<1℃/min;过、再热汽压降压速率<0.1MPa/min:机组负荷下降速度<3MW;汽缸金属温降率<1℃/min。调节级后汽温应始终不低于高压内缸法兰内壁温度30℃,否则暂停滑停延长暖机。
3.过热汽温每下降30℃左右时,应稳定10分钟后再降温,以控制再热器温差在规定范围并保证汽缸均匀收缩。
4.夹层及法兰加热装置投运前应充分暖疏水,并投运后要严格监控高、中压缸法兰左右温差小于10度。
5.过、再热器蒸汽过热度应>50℃。在滑停过程中负胀增长过快时,应延长暖机时间,高压缸负胀差应<-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