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朝鲜球坚蜡蚧的危害特点与发生规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朝鲜球坚蜡蚧的危害特点与发生规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园林树木上,若发生日本松干蚧、松针红蜡蚧等害虫,在非孵化期药剂防治,可选用()杀虫剂,可获得理想效果。

  • A、胃毒剂
  • B、接触剂
  • C、熏蒸剂
  • D、内吸剂

正确答案:D

第2题:

简述兰花炭疽病的危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发病规律:兰花炭疽病在蕙兰兰株上发病率为最高,大于90%,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残体和枯萎的叶基苞片上越冬。分生孢子经越冬,其萌芽率大为降低,病菌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次年春末、夏初天气潮湿多雨,病菌开始侵染,有伤口和急风暴雨更易感染,温度22~28℃,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PH为5.5~6时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老叶一般于4月份开始发病,新叶则从8月份开始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如果整株受害严重,幼芽刚萌发时亦受侵染发病。
2、措施;栽培兰花选择空气比较流通的场所,可大大减少炭疽病的发生。但也不能太通风,因为空气太流通,湿度太小,不利于兰花生长。兰盆排放疏密应适当,绝对不能太密,以免兰叶互相交错、重叠,影响通风透气,使炭疽病菌交叉传染。温度在22~28℃以上、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最易致炭疽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一定要把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此界限以下。对控温,有两种办法:一是在高温季节架遮荫网,遮去部分强光;二是向地面、墙面、花架喷水或洒水,每天3~4次,降低温度。兰花在梅雨季节、暴雨转晴或连续阴雨高温后,因高温高湿,最易暴发炭疽病。在这段时间,除做好栽培场所的通风透气外,还应尽量减少叶面喷水和兰盆浇水次数,最好停止喷水和浇水,争取把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当相对湿度过大难以控制时,也可用鼓风机或电风扇定时吹风,对控湿十分有效。炭疽病一般在春夏季开始发生,7~8月最严重,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喷药,不仅要喷叶面,更要喷叶背,这样才能彻底灭菌。对预防不力、已造成炭疽病蔓延为害并入土侵害到兰根的,光靠表面喷药已不能根治,一定要换盆换土,把整盆兰花倒出,除去旧土,剪去病叶、病根、病芽,用清水洗净,再用10000倍喷克稀释液喷叶,并浸泡兰根2~3h,取出晾干后重新用新土上盆。若再用旧兰盆,一定要清洗,浸泡农药消毒,并曝晒1天。也可在新叶抽出时,定期定时交替喷药,50%多菌灵500倍,50%克菌丹500倍液,50%苯菌灵1500倍,0.5%~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10天1次,共4-5次

第3题:

以下哪类介壳虫其雌虫体大、肥胖、体节明显、能自由活动?()

  • A、绵蚧
  • B、粉蚧
  • C、蜡蚧
  • D、盾蚧

正确答案:A

第4题:

如何识别杨圆蚧及其危害状?


正确答案: 对杨圆蚧的识别较为容易。在杨树干上,其雌介壳呈圆形、1.8~2.0mm(毫米),壳点居中或略偏,褐色介壳内圈深灰色、外圈灰白色。雄介壳椭圆形、长1.0~1.5mm,壳点居端,褐色介壳从内向外分为淡褐、黑灰和灰白3圈。初孵若虫长椭圆形、淡黄色、体长约0.13mm,初孵时爬行活跃。在找到适合地点后,开始固定、进食,发育至成虫。
杨圆蚧主要危害杨树。杨树品种不同,对其抗性也不一样。该虫以刺吸杨树汁液方式危害杨树的主干和枝条,受害严重的枝干介壳密布,树叶发黄或变小、收缩,枝条和新干部凹凸不平,严重时树干皮层开裂、梢枯,可致烂皮病侵入、造成全株死亡。

第5题:

如何掌握杨圆蚧发生、分布规律?


正确答案: 该虫1a(年)完成l代。4月中旬树液流动时开始取食。6月上旬雌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若虫孵化,各龄期发育不整齐,各虫态出现期可延续1~2个月。
杨圆蚧在平地人工片林、行道林带、特别是幼林和疏林中危害较严重,于坡地杨树林和山地杨树中危害轻。该虫在树干上虫口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树干上部、中部、树冠下部、树干基部,阴面均多于阳面。主要由苗木调运和人类活动传播此虫。

第6题:

第一代成虫羽化后以后有世代重叠现象的为()

  • A、红蜡蚧
  • B、草履蚧
  • C、青桐木虱
  • D、二斑叶螨

正确答案:C

第7题:

吹绵蚧属同翅目,()科。

  • A、盾蚧科
  • B、硕蚧科
  • C、蜡蚧科

正确答案:B

第8题:

大红瓢虫、澳洲瓢虫都是红蜡蚧的自然天敌。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如何识别日本松干蚧及其危害状?


正确答案: 成虫为雌雄异型。成虫雌性体长2.5~3.3mm(毫米),卵圆形,橙褐色,体扁,体壁柔软,体节不明显,前端略狭,后部较宽。雄性体长1.3~1.5mm,有1对翅膀,半透明。卵在白色蜡丝的卵囊中,长约0.24mm,宽约0.14mm。椭圆形,初产时黄色,后变为暗黄色。1龄若虫初孵时体长0.26mm,长椭圆形,橙黄色,胸足3对,可爬行。一旦寄生后,若虫变为梨形,触角、眼、足全部消失,口针特别长。
该虫1a(年)完成2代。成虫第1次集中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2次集中出现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每代各有1次隐蔽期和显露期。隐蔽期时虫体很小,藏于在树皮缝或树皮下,极其难见。显露期时虫体增大,暴露于皮缝外,相对容易见到。一年中隐蔽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上旬到次年5月上旬。显露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9月中旬。该虫主要寄生于3~4a(年)生枝条及10a以下的主干上。危害后的枝条下垂,针叶发黄、短小、稀疏,乃至死亡。

第10题:

桃树上介壳虫主要有朝鲜球坚蚧和()两种。


正确答案:桑白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