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营养型湖泊,夏季形成温跃层,上层水温高、氧气溶解度(),下层水温低、氧气溶解度()。

题目
填空题
贫营养型湖泊,夏季形成温跃层,上层水温高、氧气溶解度(),下层水温低、氧气溶解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通常水温的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其中溶解氧溶度相对较低的是()。

A:上层
B:温跃层
C:下层
D:均相等

答案:C
解析:
通常水温的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温度较高,下层温度较低,中层为过渡带,称为温跃层。水中溶解氧在温跃层以上比较多甚至可接近饱和,而温跃层以下,大气中的溶解进水中的氧很难到达,加之有机污染物被生物降解消耗了水中的氧,因此下层溶解氧较低,称为缺氧区。

第2题:

下列关于湖泊水温变化规律说法正确的有()。

A:湖泊水温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规律,其中主要是季节性变化和垂直变化,对于大湖泊,通常垂向分为三个层次,上层温度较高,下层温度较低,中间为温跃层
B:湖泊水文是否分层,由经验性指标α、β辨别,其中α<20、β>0时,认为湖泊、水库(人造湖泊)是分层的
C:洪水期湖泊只能是混合型,如果α<10,则为分层型
D:利用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H判断是否分层时,当H>10m时认为下层水不受上层水的温度影响,为分层型

答案:A,D
解析:
湖泊水温度分层的判别方法有两种:①利用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H判断是否分层时,当H>10m时认为下层水不受上层水的温度影响,为分层型。②当α<10,认为湖泊是稳定的分层型;α>20时,湖泊为混合型。在洪水期,利用α判断可能出现与现实矛盾的现象,所以引入β;当β<1/2时,洪水对湖泊的水温分层几乎没有影响;当β>1时,大洪水期湖泊水温可能是临时性混合型。

第3题:

关于溶氧量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

A.养殖池塘的溶氧量昼夜变化不如湖泊水库的表层水变化明显

B.溶解氧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日较差

C.日较差的大小无法反应水体产氧和耗氧的相对强度

D.夏季湖泊上层水温高,氧气的溶解度低,含量也低

E.水较深,浮游植物较多的鱼池,上风处水中的溶氧量较低


正确答案:B

第4题:

水温越高,水中氧气的溶解度越高。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在出现稳定温跃层的水库中,温跃层以下的状态为()。

A:水中溶解氧接近饱和
B:水中溶解氧较低
C:水温高于温跃层以上水温
D:可能出现缺氧区

答案:B,D
解析:
温跃层以下的状态是大气中的溶解进水中的氧很难到达,加之有机污染物被生物降解消耗了水中的氧,因此下层溶解氧较低,称为缺氧区。

第6题:

下列关于湖泊水温变化规律说法正确的是()。

A:湖泊水温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规律,其中主要是季节性变化和垂直变化,对于大湖泊,通常垂向分为三个层次,上层温度较高,下层温度较低,中间为温跃层
B:湖泊水文是否分层,由经验性指标α、β来辨别,其中α<20、β>0时,认为湖泊、水库(人造湖泊)是分层的
C:夏季,溶解氧较高的是下层湖泊
D:利用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H判断是否分层时,当H>10m时认为下层水不受上层水的温度影响,为分层型
E:洪水期湖泊只能是混合型,如果α<10,则为分层型

答案:A,D
解析:
湖泊水温度是否分层对分析湖泊水库的污染很重要,其判别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答案D。其二是当α<10,认为湖泊是稳定的分层型;α>20时,湖泊为混合型。在洪水期,利用α判断可能出现与现实矛盾的现象,所以引入β:当β<1/2时,洪水对湖泊的水温分层几乎没有影响;当β>1时,大洪水期湖泊水温可能是临时性混合型。

第7题:

一般容积大、水深深的湖泊,通常水温的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中间层(温跃层)和下层,其中溶解氧浓度最高的是( )。
A. 上层
B. 中间层
C. 下层
D. 三层溶解氧浓度均接近


答案:A
解析:

第8题:

下列有关焦化装置除氧器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A、除氧器的原理是利用不同温度下水对氧气的溶解度不同除去水中的氧气

B、水的温度越高对氧气的溶解度越高

C、水的温度越低对氧气的溶解度越低

D、除氧器的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水中的氧气


参考答案:A

第9题:

一般容积大、水深深的湖泊,通常水温的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中间层(温跃层)和下层,其中溶解氧浓度最高的是()。

A:上层
B:中间层
C:下层
D:三层溶解氧浓度均接近

答案:A
解析:

第10题:

二氧化碳倍增后,湖水水温变化一般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降低
  • B、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升高
  • C、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不变
  • D、上层湖水温度不变,下层湖水温度降低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