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或地区,太阳辐射日变化大,因而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就()。

题目
填空题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或地区,太阳辐射日变化大,因而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气温的日较差也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是( )。

①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

②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小,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

③低纬太阳高度角大,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少,地面得到的多

④低纬太阳高度角小,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少,地面得到的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C
C【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是,不同纬度地区又有所差异。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反之越少。这就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另外低纬地区高度较大,辐射面积少,热量集中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

第3题:

由于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以及土壤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滞后性,土壤表面温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高温度出现在正午12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②⑤⑥
  • D、①⑤⑥

正确答案:B

第5题:

简述太阳高度角如何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的原因。


正确答案:(1)随h降低,直接辐射光谱中波长较长的部分逐渐增加,波长较短的部分逐渐减少。
(2)干洁空气中,随h降低,散射辐射中波长较短的部分逐渐减少,波长较长部分逐渐增多,而波长在400nm-600nm的可见光几乎不随h而变化。
海拔高,大气量小;云少,大气透明度高。

第6题:

温度的日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___。

A、地表面温度的日变化

B、太阳辐射的日变化

C、海陆热力差异

D、地球发射的长波发射的变化


参考答案:B

第7题:

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辽宁省沈阳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十分钟左右;
(2)结合地图完成教学;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答辩题目1.在教学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规律?
2.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引出新课
小明家去年6月购买了一套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家人感到很困惑,6月份看房时,房内阳光很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小明家分析一下原因吗?
通过生活中出现的趣味问题,引出新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掌握规律
1.理解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思考:(1)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2)试着在光照图上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角。



学生学习后,请一位同学上台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师评价并总结: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在光照图上绘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首先要找出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过该地作切线即代表当地的地平面;画出直射光线,需要与地平面垂直,最后做出直射光线的平行光线。
提问:结合上图,比较A、B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学生分析后得出: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探究规律
活动一:展示“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学生描述图示时刻,全球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情况,并推测同一时刻,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满足什么规律?
学生总结之后,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展示“夏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活动二:展示“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为夏至组、冬至组、春秋分组,分别思考相对应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找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
学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及时评价并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存在有规律的变化。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思考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解释小明家购买房屋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课下查找资料思考如何避免在买房时出现小明家同样的问题?能否通过准确计算解决这一问题?
【板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
2.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教学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规律?
2.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答案:
解析:
1.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时,就让学生尝试在光照图中绘制正午太阳高度,目的是为后面分析规律作好铺垫。然后在正式学习规律时,让学生通过探究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关于“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结合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推测一般规律,之后用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情况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于“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我让学生分组结合图示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学生自己的想象,锻炼他们交流协作、充分想象的能力。
2.
(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

第8题:

后屋面角度以大于当地“冬至”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5°~8°为宜。在北纬对于北纬32°~43°地区,后屋面仰角应为30°~40°。()


参考答案:对

第9题:

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正午太阳辐射最强时。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地球上将没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