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09年真题]

题目
多选题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09年真题]
A

乙构成受贿罪既遂

B

乙构成受贿罪中止

C

乙犯罪以后上交赃物的行为,属于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D

乙不构成犯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乙构成受贿罪既遂

B.乙构成受贿罪中止

C.乙犯罪以后上交赃物的行为,属于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D.乙不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A, B, C
解析:本题考核受贿罪。 从题目内容可知,乙虽然在客观上收下甲的财物,但主观上并没有为甲谋取利益的意思,而且八天后,乙将收受钱款一事报告了公司总经理,并将15万元交到公司纪检部门。故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本题选择错误项,故ABC为正确答案。

第2题:

丙是乙的妻子。乙上班后,甲前往丙家欺骗丙说:“我是乙的新任秘书,乙上班时好象忘了带提包,让我来取。”丙信以为真,甲从丙手中得到提包(价值3300元)后逃走。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盗窃罪的直接正犯
  • B、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 C、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 D、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正确答案:A,B,C

第3题:

关于致丙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乙明确叫甲停车,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B.甲、乙构成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

C.甲的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对于丙的重伤后果,乙不应当负责

D.乙没有实施共同伤害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B

第4题:

多选题
甲与乙因情生仇。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10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

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

C

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D

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


正确答案: B,C
解析:
事实认识错误包括对象错误、方法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将乙对象当作甲对象加以侵害。方法错误也称为打击错误,是指由于方法上的失误,导致行为人主观欲加害的对象与客观实际受害对象不一致。对象错误与方法错误的区分在于,前者的行为人主观上产生了认识错误,后者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错误,错误结果的发生是因为客观原因。本题中,甲误将乙的哥哥当作乙来伤害,主观上产生了认识错误,即对象错误。同时,甲欲加害的乙和客观受害的乙的哥哥都是人,其身体健康权都应受故意伤害罪保护,即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对象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刑法》规定故意伤害罪是为了保护人的身体健康,而不只是保护特定某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以故意伤害罪既遂论处。

第5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2007年真题]
A

与乙构成共同盗窃罪

B

不构成犯罪

C

与乙构成共同放火罪

D

与乙构成共同职务侵占罪


正确答案: C,D
解析: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题中,由于乙实施的放火行为超过了甲乙共同犯罪的范围,乙无须对甲的放火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乙不构成放火罪。同时,对乙的盗窃行为,由于乙不满16周岁,对盗窃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第6题:

丙是乙的家庭保姆乙不在家时,行为人甲前往乙家欺骗丙说:“乙让我来把他的西服拿到我们公司干洗,我是来取西服的”丙信以为真,甲从丙手中得到西服后逃走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盗窃罪的直接正犯

  B.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C.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D.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答案:A,B,C
解析:
ABC。丙具有处分能力,甲直接对丙进行诈骗,所以甲是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第7题:

多选题
关于犯罪故意、过失与认识错误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13年真题]
A

甲、乙是马戏团演员,甲表演飞刀精准,从未出错。某日甲表演时,乙突然移动身体位置,飞刀掷进乙胸部致其死亡。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B

甲、乙在路边争执,甲推乙一掌,致其被路过车辆轧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C

甲见楼下没人,将家中一块木板扔下,不料砸死躲在楼下玩耍的小孩乙。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D

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正确答案: D,A
解析: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意外事件是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A项,甲作为马戏团演员,表演飞刀精准从未出错,但乙突然移动身体位置致其被飞刀扎死是甲无法预见的情形,甲既无故意,又无过失,故应属于意外事件
B项,甲、乙在路边争执,甲并没有伤害乙的故意,但甲应当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乙被路过车辆轧死而没有预见,所以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项,甲见楼下没人后向楼下扔木板,可见其预见到了其行为可能发生损害后果,因此不属于意外事件。甲仅是看了一下楼下而未采取其他确认楼下无人的行为,甲轻信自己的行为不会发生损害后果,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D项,方法错误(即打击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误差,导致行为人所欲损伤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不属于方法错误。

第8题: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乙构成受贿罪既遂

B.乙构成受贿罪中止

C.乙犯罪以后上交赃物的行为,属于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D.乙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多选题
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6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

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C

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D

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正确答案: D,C
解析:
A项,打击错误,又称方法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具有伤害丙的故意,不具有伤害乙的故意,所以对丙是故意伤害罪未遂,对乙是过失致人重伤罪
B项,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甲并没有误把乙当做丙,不属于对象错误的范畴。
C项,偶然防卫,是指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法益的行为,符合了正当防卫客观条件的情况。如甲故意枪击乙时,乙刚好正在持枪瞄准丙实施故意杀人行为,但甲对乙的行为一无所知。本案中甲的行为属于偶然防卫,但这并不影响其行为对于丙构成故意伤害罪未遂。
D项,乙虽然与甲实施共同犯罪行为,但由于最终未能伤害丙,反而伤害了乙自己,乙的行为并未对其他人造成实际伤害后果,因此不可能成立既遂。

第10题:

多选题
甲在乙骑摩托车必经的偏僻路段精心设置路障,欲让乙摔死。丙得知甲的杀人计划后,诱骗仇人丁骑车经过该路段,丁果真摔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5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和丁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有罪

B

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

丙对自己的行为无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

丙利用甲的行为造成丁死亡,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正确答案: D,C
解析:
AB两项,甲在偏僻的路段设置路障,丁骑车经过该路段摔死。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若无甲设置路障的行为,丁就不会摔死。因此,甲的行为与丁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甲设置路障的主观意图是摔死乙,结果却造成了丁的摔死,属于对象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原理,甲的行为仍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项,丙出于杀死丁的主观心态,诱骗丁路过甲设置的路障,致使丁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项,间接正犯是指不亲自实行危害而利用他人之手达成犯罪目的,主要包括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和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丙利用的正是甲精心设计的犯罪工具,而甲对此并不知情,因此丙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