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贿赂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题目
多选题
关于贿赂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

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正当利益的不构成受贿罪

B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构成受贿罪的,请托人当然构成行贿罪

C

国家工作人员在职期间为请托人谋划利益,约定在其退休后收受财物的也构成受贿罪

D

国家机关利用其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机关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的,构成单位受贿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哪些情形属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 )。

A.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50万元以上,犯罪情节恶劣的

B.涉案3人以上的

C.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

D.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正确答案:ACD

第2题:

3.关于丙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丙构成受贿罪共犯

B.丙构成介绍贿赂罪

C.丙构成行贿罪共犯

D.丙没有实行行为,不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行贿罪、共犯。 丙明知道甲向乙行贿还代其转托,实质上已经与甲形成了行贿的共同故意,所以丙成立行贿罪共犯。

第3题:

下列哪些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属于反洗钱范围()。

A.毒品犯罪

B.恐怖活动犯罪

C.金融诈骗犯罪

D.贪污贿赂犯罪

E.走私犯罪

F.涉税犯罪


参考答案:ABCDEF

第4题:

第 97 题 下列关于张某的行为,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假设张某为国家工作人员,则张某构成介绍贿赂罪

B.假设张某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则张某不构成介绍贿赂罪

C.无论张某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都不构成犯罪

D.无论张某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都构成介绍贿赂罪


正确答案:D
[考点]介绍贿赂罪
[答案及解析] D。李某原先并不认识王某,而在张某的撮合下,李某才与王某拉上了关系。正是因为张某的介绍行为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由于介绍贿赂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不论张某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其介绍贿赂罪都应成立。

第5题:

下列关于张某的行为,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假设张某为国家工作人员,则张某构成介绍贿赂罪

B.假设张某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则张某不构成介绍贿赂罪

C.无论张某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都不构成犯罪

D.无论张某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都构成介绍贿赂罪


正确答案:D
【答案】:D
【详解】:李某原先并不认识王某,而在张某的撮合下,李某才与王某拉上了关系。正是因为张某的介绍行为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由于介绍贿赂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不论张某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其介绍贿赂罪都应成立。

第6题:

关于丙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丙构成受贿罪共犯

B.丙构成介绍贿赂罪

C.丙构成行贿罪共犯

D.丙没有实行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C

第7题:

关于犯罪记录封存的适用条件,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 B.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C.初次犯罪 D.没有受过其他处罚


正确答案:AB
答案暂无

第8题:

私分罚没财物不属于贪污贿赂犯罪。()

参考答案:错误


参考答案:错

第9题:

关于洗钱罪对象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贪污贿赂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B.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C.侵犯财产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D.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正确答案:ABD
[考点]洗钱罪的对象
[答案及解析] ABD。根据《刑法》第l91条的规定:“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一)提供资金账户的;(工)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三_)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四)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五)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条即洗钱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于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上游犯罪”为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七种。

第10题: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犯罪中止的要件?( )

A: 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B: 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
C: 必须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D: 必须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

答案:A,B,C,D
解析:
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本题中ABCD
四项均是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故本题答案选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