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诱变处理后植株成活率约40%的剂量为( )。
A.半致死剂量;
B.半致矮剂量;
C.临界剂量;
D.极限剂量;
第2题:
对食用菌进行诱变育种时,通常使用较高杀菌效果的诱变剂量()
第3题:
诱变育种在果树种质资源创新中应用较多,确定诱变剂量的原则是( )。
A.处理后代中有一定的成活率
B.在成活的后代中有较大的变异效应
C.在产生的变异中有较多的有利突变
D.采用短时间、高剂量处理
第4题:
诱变育种在果树种质资源创新中应用较多,确定诱变剂量的原则是()。
第5题:
辐射剂量范围与诱变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获得最多的突变,较理想的照射剂量应选择在临界剂量附近,临界剂量的表示方法为(),其含义指存活40%,致死60%。
第6题:
辐射诱变的剂量指标有幼苗高度或根长、种子活力指数、()和育性
第7题:
在防变育种中,经过诱变处理的种子或营养器官所长成的植株或直接处理的植株称为()。
第8题:
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A.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C.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D.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E.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第9题:
诱变处理后植株成活率约40%的剂量为()。
第10题:
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