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碑刻的民俗价值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徽州碑刻的民俗价值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碑廊中有碑刻多少块?其中比较珍贵的有哪些?


正确答案:云龙山碑廊共有碑刻42块,行、草、隶、篆各种字体都有。珍贵的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撰写的《重修云龙·放鹤亭记》、明代著名水利专家潘季训写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还有清乾隆皇帝书写的《放鹤亭记》手迹等。

第2题:

民俗旅游按民俗生活空间分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市井
2、水乡
3、山村
4、渔村

第3题:

民俗文化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民俗文化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二是民俗文化的欣赏性和参与性特点;三是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第4题:

民俗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民族性
2、地域性
3、群体性
4、传承性
5、扩散性
6、稳定性
7、变异性

第5题:

民俗学的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田野作业法。民俗学时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而且这种研究资料越多越好。民俗学中把这种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或直接观察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它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以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第二、历史研究方法。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所谓历史研究法,它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纵的历史联系。任何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民俗事象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以及今天的传承。
第三、比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在民俗学的研究中将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做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横的纵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办法。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二是将历史上没有了联系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比较研究法又可以分为历史比较法、类型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控制比较法以及交叉比较法。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更好的把握它的特点和规律。比较研究法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者的视野和胸襟,教会我们如何让正确对待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对本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排外,更不使它成为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障碍。

第6题:

我国最早的碑刻有哪些?


正确答案: 如果把汉以前的碑刻称为我国最早的碑刻,那么,现存世,或有拓本传世,主要有《石鼓文》、《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河光石》、《延陵季子墓题字》、《峄山刻石》等等。《石鼓文》应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秦刻,其年代有秦文公、穆公、襄公、献公几种说法。石鼓文为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以大篆(籀文)分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法古茂,朴厚而苍劲,康有为赞之为“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
《泰山刻石》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颂秦德而刻石山顶,石四面刻字,相传为李斯所书。字体为小篆,字迹圆润遒劲,工整谨严,现有北宋拓本,计一百六十五字,原石现仅存九字,嵌置在山东泰安岱庙。
《琅琊台刻石》也系秦始皇东巡颂秦德之刻石,传为李斯所书小篆。原置山东诸城琅琊台,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四面环刻,剥蚀甚,仅西面十三行八十六字犹可认,字迹宛转圆润,严谨工整,可见一代书风。
《河光石》为周中山国遗物,民国初发现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地,无年月,石高九十公分,宽五十公分,上有古篆两行,计二十字,字迹古拙,气息近东周铜器铭文。
《延陵季子墓题字》,无年月,在江苏丹阳县南门外延陵季子庙中,有篆书“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十字,传为孔子书,不足信。清王澍跋曰:“此十字必非孔子作,然篆法敦古,即非孔子亦不是汉以后人书。”原石佚,现存乃唐代重刻。

第7题:

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一,社会性。是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和约定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既有地域性,又具有民族性。所以民俗的社会性,也是指其群体性。
二,集体性。首先是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传承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集体的创造和传承,是民俗在流传上的突出特点。
三,类型性。又叫模式性。是指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民俗事象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它为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且成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
四,传承性。民俗是一种历史持久的,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以传统的方式出现且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因而具有传承性。民俗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传承过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即纵向的延续。
五,播布性。民俗具有空间地域上传播的特点,体现了民俗的横向传播。有两种方式:一是非常时期的民俗传播,如战争、灾荒、瘟疫流行等原因,迫使一个民族的人群发生大规模的迁徙,由一个地方迁入另一个地方;二是和平坏境中进行的传播,这时民俗文化的交流通常采用采借的方式进行,造成某一民俗文化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民俗横向传播,由可能形成一定的民俗文化圈。
六,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民俗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民俗变异是普遍现象。
七,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八,地方性。又叫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指民俗发展在空间上(地域上)的特征。各地民俗存在一些差异,故而形成了民俗的地方性。

第8题:

隶书鼎盛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碑刻?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又怎样?


正确答案:隶书的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有以《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如《鲜于璜碑》等;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如《孔宙碑》、《朝侯小子残石》等;有端庄凝炼类,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等;以《乙瑛碑》为代表的遒劲宽博类,如《韩仁铭》等;以《石门颂》为代表的奇纵恣肆类,如《西狭颂》等;以《衡方碑》为代表的敦厚雄浑类,如《郙阁颂》等。

第9题:

中原民俗有哪些特色?


正确答案:(1)世俗性:世俗性体现为敬畏,感恩,祈福与戏谑,舒适型还表现为通俗性。
(2)渗透性。
(3)鲜活性。首先是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其次是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再次是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风气。最后,弘扬民俗文化还具有拓展文化产业的功能。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第10题:

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分家,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2、立族,立族通常需要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3、入族,关于入族的习俗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4、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它们协议合并成立一个宗族组织,即为合谱,主要习俗包括举行仪式,设立共同的祠堂,祭产,编写新的族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