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

题目
问答题
论述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自卑心理”与“期望效应”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和干扰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二、“闭锁心理”与情感沟通闭锁心理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个体放弃与外界接触的意向,处处拒绝与他人沟通。把自己闭锁在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总是拒人千里之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治疗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__________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正确答案:
日本森田

第2题:

论述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


参考答案:由重大现实刺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问题的内容已泛化;反应强度较强烈;思维逻辑性可能收到一定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人格障碍基础;主要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对象。

第3题:

请联系教学实践,论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正确答案:



第4题: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答案:
解析:
(1)有关的知识经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定势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当问题解决涉及改变某件制品的用途时,功能固着就会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作用。此时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突破功能固着的束缚,发现物品的新用途。
(3)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如果呈现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那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那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
(4)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酝酿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与对定势的克服有关。暂时停止对那个问题的思考,有可能打破原来不恰当的思路,从而导致解决问题的合理步骤的出现。
(5)原型启发。原型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任何事物都可以充当原型。某一事物能否充当原型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还取决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
(6)情绪和动机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情绪的性质也影响问题解决。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消极的情绪状态不利于问题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5题:

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6题:

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整。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7题:

论述如何区分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


参考答案:心理问题:狭义的心理问题概念主要是相对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而言的,主要指在发生时间方面是近期的,在持续性上不太可能持久的情形。(一)问题的内容未泛化,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二)反应强度不甚强烈(三)无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四)主要是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紊乱: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问题。(一)反应强烈(二)持续时间长:一般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更多的心理紊乱持续时间至少达到3个月至6个月。(三)内容充分泛化:对问题的反应已经扩散到了更大范围的情形与对象。(四)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五)思维逻辑受到了严重影响
边缘状态:界于心理紊乱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状态。

第8题:

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正确答案:
(P24)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儿童进行某种新的学习的准备状态,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状态、能力发展状态和学习动机状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该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尽管教育不能逾越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但是科学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提高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是发展的一种助力。儿童的心理发展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第9题:

简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答案:
解析:
(1)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3)焦虑症,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4)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5)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第10题:

论述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心理问题研究的影响?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如表象、注意、问题解决等,以及它提出的新的课题,如表征、记忆结构、认知策略等,都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得到恢复或体现。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以前的心理过程的研究,特别是感觉知觉乃至记忆,都以心理物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目的为取得心理物理函数或心理测量函数,而现在则逐渐转向心理物理函数背后的内部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过去对心理过程的研究大多是分析性的,现在开始重视各种过程之间的联系,逐渐采用模型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以前的研究重视数量统计和平均数据的应用。现在,为了提示内部心理
机制,已开始重视包括自我观察在内的个案研究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