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叙述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正确答案: 1.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组成,以中心为轴,形成右手双螺旋。
②两条链反向平行,即两条链的方向相反。两条单链间以氢键相连。每一单链具有5’-3’极性。
③糖-磷酸键是在双螺旋的外侧,碱基对与轴线垂直。
④糖与附着在糖上的碱基近于垂直。
⑤碱基配对时,必须一个是嘌呤,另一个是嘧啶。
⑥DNA双螺旋有大沟(major or wide groov)和小沟(minor or narrow groov )的存在。大沟(2.2nm),小沟(1.2nm)。
2.碱基顶部基团裸露在DNA大沟内。
3.蛋白质因子与DNA的特异结合依赖于氨基酸与DNA间的氢键的形成。
4.蛋白质因子沿大沟与DNA形成专一性的结合,其结合的机率与多样性高于沿小沟的结合。
5.大沟的空间更有利于与蛋白质的结合。

第2题: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以及对 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特点:
1. 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的环绕于同一轴上,很像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2.两条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
3.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
4.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为2nm。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有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第3题: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的划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克里克与沃森等人的发现揭示了生物遗传基因密码的构成,为分子生物学开辟了的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了生命的发生、遗传、发育、衰老、进化过程和本质,并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在他们之前,生物化学与生化遗传学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从分子水平上来理解生命活动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理论脉络。
于是,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生物化学研究、生化遗传学研究、细菌遗传学的研究等等是脱节的,取得的成果也是零散的;同时,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之间也不能够形成密切的交流。沃森与克里克的工作使得这些研究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得以重新整合。这个模型出色地说明了遗传物质的结构、生化特征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尽管当时对很多细节问题并不清楚,但关于生物学乃至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前景已经展现出来: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充满了诱人的前景,生命科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它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成熟。DNA双螺旋发现的最深刻意义在于: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硷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从而最后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为认识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第4题:

DNA双螺旋结构类型有哪些基本要点?这些特点能解释哪些基本的生命现象?


正确答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有:
(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
(2)嘌呤与嘧啶位于双螺旋的内侧,磷酸与核糖在外侧,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形成DNA分子的骨架,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纵轴平行。多核苷酸链的方向取决于核苷酸间磷酸二酯键的走向,习惯上以C3’-C5’为正向。两条链配对偏向一侧,形成一条大购和一条小沟。
(3)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两个相邻的碱基对之间的高度,即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36°,沿中心轴每旋转一周有10个核苷酸,每一转的高度(即螺距)为3.4nm。
(4)两条核苷酸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联系而结合在一起。
(5)碱基在一条链上的排列顺序不受任何限制。但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当一条多核苷酸链的序列彼此确定后,即可决定另一互补的序列。
解释生命活动:双螺旋DNA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储存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出生命活动所需信息(蛋白质和酶)。

第5题: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特征。


正确答案:①两条反向平行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构成的右手螺旋双螺旋结构。
②疏水的嘌呤与嘧啶碱基平面层叠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一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骨架位于螺旋的外侧。
③内侧碱基呈平面状与中心轴垂直,脱氧核糖平面与螺旋轴平行。
④两条链通过碱基对形成的氢键连接在一起,A与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G与C配对形成为三个氢键。
⑤双螺旋直径为2nm,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旋转夹角36o,每10对核苷酸绕中心轴旋转一圈,螺距3.4nm。双螺旋表面有大沟及小沟相间,大沟宽而深,小沟窄而浅。

第6题:

简述Watson-Crick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正确答案: (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
(2)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
(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第7题: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正确答案: 在自然条件下,DNA分子以双螺旋方式(二级结构)存在,二个带状互相缠绕在一起,通过像梯子档一样的横杠紧紧地连在一起,每一横杠由二个碱基组成,这二个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每一横杠互相配对的二个碱基称为碱基对,四个碱基按A与T,G与C互补配对,这种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叫碱基互补原则。

第8题:


A.双螺旋DNA达到完全变性时
B.双螺旋DNA开始变性时
C.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2时
D.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4时
E.双螺旋DNA结构失去3/4时

答案:C
解析:

第9题: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正确答案:DNA由两条平行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绕一假想中心轴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且两条链走向相反;其骨架是由交替出现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构成,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位于双螺旋中央,并垂直于戊糖环;两条链同一水平上的一对碱基按“碱基配对原则”以氢键配对连接;10个碱基对上旋一圈。维持该结构的作用力为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第10题:

列述DNA双螺旋结构要点,并说明该螺旋模型提出的意义。


正确答案: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有:
(1)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相缠绕形成右手螺旋;
(2)每圈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苷酸之间的夹角是36°;
(3)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戊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
键相连,形成螺旋的骨架;
(4)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沟,一大
一小;
(5)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
该螺旋提出的意义:直接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引发了人类对生物遗传性了解的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