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依恋形成的标志。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依恋形成的标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情感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在12个月时初步形成。()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2题:

简述依恋形成的阶段。


正确答案: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至2.5岁)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以后)

第3题:

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 )。

A.出现害羞情绪

B.出现愤怒情绪

C.母婴依恋的形成

D.表现出兴趣情绪


正确答案:C
人出生后就有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四种基本情绪,新生儿的哭闹、安静、微笑是其最原始的情绪反应。1周岁左右时孩子可能出现害羞、骄傲和负罪感等情绪,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第4题:

简述依恋理论。


正确答案: 1.精神分析理论:把依恋看做早期对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把喂养作为依恋形成的起源。
2.学习理论:
(1)早期学习理论:认为依恋是儿童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双向社会关系。母亲在儿童早期担当者喂养者的角色,这使母亲获得了积极强化者的地位。这就构成了儿童依恋的根本原因。
(2)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生性。它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看做儿童敏于社会刺激的生物机能与成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合的产物。另外,社会模型、社会支持与直接指导在依恋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3.习性学理论:研究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婴儿对于抚养照看者的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说是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必然的、本能的反应方式。4.社会生物学的“亲情投资理论”:社会生物学家力图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现象,认为依恋是母亲对儿童的亲情投资的结果,为避免生殖的高昂代价“作废”而作出的抚养努力的产物。为了不致使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她便在婴儿抚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结果形成了对儿童的依恋。

第5题:

依恋类型及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安全型依恋:婴儿与母亲有着安全的情感联系,喜欢与母亲亲近,对陌生人反应比较积极,母亲离开明显的苦恼和不安
母亲回来,兴奋、易抚慰、很快平静、继续游戏
2)回避型: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分离时基本没有分离焦虑的表现
对陌生人无太大的焦虑和不安,“无依恋的婴儿”
3)矛盾型:(反抗型)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
陌生情感哭得最多,玩最少
母亲离开:非常苦恼、不安和反抗,
母亲回来:很生气,拒绝接触,不易安慰,很难继续游戏
4)混乱型:缺乏对陌生情境的一致策略,行为组织性很差 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避的矛盾行为 有时对父母像对陌生人一样谨慎 是一种最不安的依恋 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主要是第一年母亲与婴儿的相互作用 关键是母亲的敏感性,积极反应的程度,也受婴儿特征的影响

第6题:

依恋的类型有哪些?并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正确答案:
爱因斯沃斯等人将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质评定的方法,将儿童的依恋分为三种,分别是:(1)焦虑一回避型,这类儿童母亲是否在场对其影响不大;(2)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且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但母亲离开时探索行为受到影响,明显地表现出苦恼;(3)焦虑一反抗型,这类儿童在母亲要离开时非常警惕,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极端的反抗,与母亲在一起时又不能把母亲当成是安全探索的基地。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在教养过程中,在敏感性一不敏感性、接受一拒绝、合作一干扰、易接近一不理会等维度上得分高于中点。而另外两种儿童的母亲在几个维度上的得分都相对比较低。因此,为了让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照料者应该:对儿童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及时地作出反应;与儿童相互作用时,尤其是指导儿童时,要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第7题:

简述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形成不同性质的依恋,主要在于教养者即母亲对儿童的态度、行为方式的不同。
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也是其依恋形成的因素。

第8题:

依恋形成的标志性原则不包括()。

A:代表性

B:灵活性

C:普遍性

D:稳定性


正确答案:B

第9题:

依恋形成标志是:()与()。


正确答案:分离焦虑;怯生现象

第10题:

简述鲍比尔关于依恋形成和发展的3个阶段模式。


正确答案: (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婴儿有一种有助于依恋发展的内在行为。新生儿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使成人与婴儿的关系更亲近。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有选择,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差别的依恋阶段。
(2)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6~8个月):婴儿能对熟人和陌生人作出不同的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友好的关系,并特别愿意与之接近。这时的婴儿一般仍然能够接受陌生人的注意和关照,同时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这表明依恋尚在形成中。
(3)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至24个月):婴儿对于熟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并出现“分离焦虑”一离开养护者时感到不安和“陌生焦虑”一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
(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由于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此时的婴幼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如他现在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还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将会返回。
通过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婴儿认识到母亲是最值得信赖的,母亲在与不在都是安全的。长大后,儿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安全感,指导儿童建立各种亲密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