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琼脂凝胶呈网状结构,网格直径与琼脂浓度呈反比,内部充满水分。1%琼脂网格直径约80NM,能容许大多数抗原抗体分子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散。抗原抗体在凝胶中相遇并于比例最适处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较大,不能继续扩散而形成沉淀带,此种反应称为琼脂扩散实验。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

A.直接凝集试验
B.间接血凝试验
C.双向琼脂扩散
D.单向琼脂扩散
E.ELISA

答案:A
解析:
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用已知的伤寒杆菌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是否有抗体的试验。

第2题:

简述琼脂扩散法(管碟法)测定抗生素生物效价的原理及实验步骤。 


正确答案:管碟法原理:
抗生素在涂布特定菌的琼脂培养基内扩散,形成一定浓度抗生素的球型区,抑制试验菌生长,通过透明培养基观察抑菌圈,抗生素剂量的对数与抑菌圈面积或直径成正比。在同样条件下将已知效价的标准品溶液与未知效价的供试品溶液的剂量反应(抑菌圈)进行比较。
操作分为八步:
1.试验菌的纯化与悬液的制备
2.缓冲液、灭菌水与培养基的制备
3.标准品、供试品的称量、溶解与稀释
4.双碟的制备及放管
5.滴加药液
6.恒温培养
7.测量抑菌圈直径或面积
8.计算

第3题:

用于检测抗溶血素O的方法属于

A、直接凝集试验

B、双向琼脂扩散

C、单向琼脂扩散

D、明胶凝集试验

E、胶乳凝集试验


参考答案:E

第4题:

简述非螺旋体抗原试验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


正确答案:非螺旋体抗原试验是辅助诊断梅毒的一种试验,即用牛心肌类脂作为抗原,测定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梅毒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是特异性的IgA与IgM混合抗体,能与生物组织(如牛心肌)中的类脂抗原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反应,目前国内较常使用USR法,用于初筛,一期梅毒阳性率约为70%,二期梅毒为100%,三期梅毒的阳性率较低。由于本试验所用抗原是非特异性的,在某些非梅毒性疾病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因此,在结果分析时应于注意。

第5题:

生产中对动物皮毛进行炭疽检疫应用的方法是()

  • A、细菌分离
  • B、血凝试验
  • C、Ascoli反应
  • D、免疫荧光试验
  • E、琼脂扩散试验

正确答案:B

第6题: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琼脂扩散试验过程及判定。


正确答案: 1.琼脂平板的制备:取优质琼脂粉1克,溶化入8%氯化钠溶液100毫升中;经多层纱布过滤,趁热倾入平皿中,平置凝固;然后按图打孔,孔距约3毫米,孔径约4毫米。
2.加样:(1)用已知的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检查未知抗原。将带有羽髓的毛根剪下,置于小试管中,每管加入2—3滴生理盐水,用玻璃棒捻转挤压。然后用毛细滴管吸取浸出液加至外周孔,阳性血清加入中间孔,加满为度,或将羽毛根直接插在阳性血清孔周围。加样完毕,加盖室温静置片刻;待加样稍被吸附下沉后,平放于带盖的湿盒内,置37℃温箱过夜,次日记录结果。(2)用标准抗原检测未知抗体(被检血清)。用吸管将被检血清按顺序逐个滴加外周孔内;每加1份血清前,必须把吸管充分洗净试干。用另一吸管向中心孔滴加标准抗原;加样完毕后稍等片刻,待加样稍被吸附下沉后,加盖平放于湿盒内,置37℃温箱过夜,次日记录结果。
3.判定结果:(1)如果中间孔和周围孔之间出现一条清晰致密的沉淀线,即为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反应。(2)某些被检材料可能产生2—3条沉淀线,则最突出的线称作A线,次要的线为B或C线,都属于阳性反应。

第7题:

简述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有几种?国内采用哪种方法?琼脂扩散法(管碟法)其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依试验设计原理不同,可分为稀释法、比浊法、琼脂扩散法三种。目前国内采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琼脂扩散法是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此法是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第8题:

沉淀反应中,目前应用最广泛、定量比较准确的是下列哪种方法

A、免疫浊度法

B、絮状沉淀试验

C、环状沉淀试验

D、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E、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参考答案:A

第9题:

简述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优点及应用。


正确答案:原理:琼脂糖凝胶具有网络结构,直接参与带电颗粒的分离过程。在电泳中,物质分子通过空隙时会受到阻力,大分子受到的阻力比小分子大,因此在凝胶电泳中,带电颗粒的分离不仅依赖于静电荷的性质和数量,而且还取决于分子大小。
优点: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区带易染色、洗脱和定量以及干膜可以长期保存。
应用:核酸、蛋白质的分离鉴定。

第10题:

简述纸片扩散法的原理及方法。


正确答案:(1)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
(2)试验方法:
采用直接菌落法或液体生长法。用0.5麦氏浊度菌液浓度,15分钟内接种完毕。步骤如下:
a.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内壁将多余的菌液旋转挤去后,在琼脂表面均匀涂抹3次,每次旋转平板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
b.平板室温下干燥3~5分钟,用纸片分配器或无菌镊子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各纸片中心相距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大于15mm,纸片贴上后不可再移动。
c.置35℃孵育16~18小时后阅读结果,但甲氧西林和万古霉素药敏实验结果应孵育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