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盆地

题目
名词解释题
山间盆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盆地的地貌特征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山前盆地和山间盆地3种。

A、断陷盆地

B、坳陷盆地

C、地台平原盆地

D、造山型盆地


参考答案:C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如下图)以吉林省长春、吉林和图们一代为核心,中蒙大通道贯穿其中,向外辐射东北经济区、大图们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建成后有望成为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材料二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边境.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25℃,年降水量602mm,降水量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于6-9月。图们市地处图们江与嘎呀河冲积而成的山间盆地之中,地貌类型多样,素有“八山半草半水一分田”之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草药类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图们市地广人稀、环境污染少。
材料三长春、吉林、图们江开发开放先导区(据人民日报图片)。



问题:
(1)简要从位置、经济方面说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区位优势。(6分)
(2)简要分析图们地区的自然条件,并从三大产业的角度说出该区发展的方向。(10分)


答案:
解析:
(1)距海较近,靠近边界,有中蒙大通道横贯其中,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东北经济圈、大图们经济圈的中心地区。~
(2)冬季严寒,夏季较热,降水较多且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于6-9月;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山地;河流较多、水网密集:植被覆盖率高。~
第一产业:发展绿色(立体、特色)农业;第二产业:发展生物制药(中药制药)、水电、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边境贸易、现代物流(交通运输)等。~

第3题:

山间盆地和平原水库去,较容易发生浸没。()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天山()山间盆地

  • A、中部;东部
  • B、南部;西部
  • C、中部;西部

正确答案:C

第5题:


拟建210km双向四车道高速,使A城与现有高速路相连,沿线有低山丘陵、山岭重丘区、山间盆地、河流。设计车速100km/h,路基宽26m,平均高4.5m;跨越X、Y、Z3河建3座大桥;山岭重丘区凿6条隧道总长5km;公路在出A城后沿X河左岸逆流敷设路段长20km,X河为A城饮用水源,公路通过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预防区分别为30km、15km、50km。土石方1 900万m3,设取土场2 6处,弃渣场3 6处。征地1 540hm2,其中耕地7 2 4hm2,林地6 9 0hm2,其他12 6hm12 。评价范围内有二级保护植物,跨越少许的大型桥梁与下游某县城地块15km。该河流为县城主要水源。评价范围内有村庄、学校8处敏感点,其中1处中学处于公路东侧。临路两栋平房敏感点距公路中心线约90m。


问题:


1.简要说明二级保护植物调查应给出的结果。


2.简要说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应给出的结果。


3.简要说明线路选线应从哪几方面考虑减轻公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4.给出对学校教室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方案。


5.指出公路运营期的水环境风险。






答案:
解析:

1.(1)应给出此二级植物的名称(含拉丁名)、分布格局、生态环境条件(海拔高度、土壤)。


(2)调查样方设置,包括样方设置点土壤、坡度、朝向等自然环境特征,样方的地理坐标、样方数量等。


(3)调查植物盖度、频率、植株高度、在群落中的成层与排序情况、覆盖率、密度、单位面积生物量、优势度等指标。


(4)给出植物分布及覆盖度图、生物量图。


2.根据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流失量计算的需要.应给出地形、坡度、坡长、降雨、风力、植被覆盖率、土壤、既有水保设施等基本情况,通过调查与计算给出土壤侵蚀类型、原因(风力、水力、重力等)、侵蚀模数、侵蚀强度、土壤流失量、工程可能损失的水保设施量。


3.选线方案分析应主要针对占地、植被损失、施工期水土流失、地表水、声环境、环境空气等方面影响的比较,对经过敏感区域时,还需从规划相容性、土地利用、噪声影响、投资等方面进行比选,并提出绕避敏感区域的替代方案,尽可能量化比选。


4.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监测,其中靠近公路最近的、教室窗户面向拟建公路的学校必须进行监测。


(1)应在学校教室四周距离教室大于1m处设置至少4个监测点,根据教室布局及走向,可在教室窗前增加监测点。


(2)若教室周边有其他噪声源,需噪声源边界外1m处对其排放噪声进行监测。


(3)监测高度为1.2m。


(4)测点距离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


5.运输危险品车辆在跨河桥梁处(X、Y、Z3河)发生事故,化学品泄漏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特别是X河为饮用水源,在跨越X河及伴行X河段风险影响更明显,须采取工程措施和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应急预案。




第6题:

北方某县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为该县产业升级、发展商贸物流业创造了条件。
  县城位于县域中部的山间盆地。2012 年年底,县城常住人口14.7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6km2,人均建设用地106.1m2;经规划预测到2030 年人口规模达到25 万人左右,建设用地为27km2,人均108m2。县城老城区继续完善传统商贸服务业;在老城区东侧依托高速铁路站规划建设高铁新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强西南部已有传统产业园区的升级与更新。规划布局详见示意图。



图2 某县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2013—2030)
  【问题】
  请指出该总体规划在城镇规模、规划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明原因。


答案:
解析:
(1)城镇规模方面
  该城市为北方城市,对应国家气候区划属1、2 气候区,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2 版)中相关规定,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在105.1~115.0 之间的,根据规范允许调整的幅度为-15.0~0.1m2,而本案,由原来的106m2 增加到108m2,不减反增,不符合规划技术标准的规定。
  (2)规划布局方面
  ①在城市南面还有建设发展余地的情况下,跨越高速公路发展东北角的城市建设用地不合理。
  ②根据城市风玫瑰图,三类工业用地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之上,风向不合理,影响城市生活造成大气污染、粉尘污染。
  ③三类工业用地与周边用地来设置防护绿地不合理。
  ④西南角工业用地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合理。
  ⑤污水厂设置在河流的上游不合理,自来水厂设置在城市河流的下游不合理,且污水厂同样处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城市生活。
  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过于分散,且不沿主要交通发展轴线集中布局不合理。
  (3)道路交通方面
  ①城市整体道路结构层级不清晰,主要干道密度偏少,次干道、支路密度过大,不合理。
  ②南面城市干道部分路段穿越山体造成增加工程建设投资,不合理。
  ③高速公路背面的互通口没有与城市主干道联系不合理.中部的互通口联系中心城区的道路等级过低不合理,而西南工业区对外联系高速公路的主要道路没有设置立交互通不合理。
(4)城市互通交叉口距离过近不合理。

第7题:

第三题 高速公路  某省拟建一条全长210km的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连接甲乙两个城市,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平均路基高2.5m。
  沿线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在山岭重丘区拟开凿一条隧道,隧道长4500m,埋深50~200m,隧道穿越的山体植被为天然次生林,山体主要为石灰岩,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沿河村落的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源。
  高速公路有4km路段伴行一处重要天然湿地,线路距湿地边缘最近距离为50m。
  公路以一座大桥跨越A河,河中设3处桥墩,桥下游5km范围内有一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
  有3km路段沿山谷盆地从张家庄(80户),李家庄(18户)两个村庄中间穿过,道路红线距张家庄前排住宅110m,距李家庄前排住宅27m,声环境现状达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高速公路达到设计车流量时,张家庄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2.6dB(A)、57.6dB(A),李家庄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8.1dB(A)、63.1dB(A)。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环保角度考虑,跨A河大桥桥位选址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给出本题目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为保护湿地,本项目施工布置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分别说明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张家庄、李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简要说明对李家庄需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


答案:
解析:
从环保角度考虑,跨A河大桥桥位选址不可行。理由如下:   (1)从环保角度来看,拟建桥位下游5km范围内有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则桥位处可能是该饮用水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至少可能是准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供水无关的设施。   (2)该工程也没有进行线位比选,如果建设该大桥,施工期由于需在该河设置桥墩,若措施不当,可能会对下游取水口造成不利影响;桥梁基础施工的弃渣若排入河流,也会对居民饮用水造成污染;运营期存在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事故的环境风险,则会对水源地水质造成污染,直接影响县城居民饮水。本题中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有:   (1)关注隧道工程对洞顶天然次生林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由于隧道施工抽排水是否会导致水位下降,隧道影响山体地下水径流与补排而影响次生林的生长。   (2)隧道弃渣的利用及弃渣场选址与占地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及其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山脚下有作为居民饮用水水源的小河,弃渣若弃入小河河道,则对居民饮用水造成不利影响。   (3)隧道施工是否会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而加剧生态破坏。   (4)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   (5)隧道工程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问题。   (6)隧道施工中的人员活动及机械噪声、爆破噪声对周边野生动物的影响。   (7)关注隧道对山体石灰岩含水层地下水水文特征的影响,包括水位、补排及径流等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隧道工程建设对山脚下小河的影响,造成山体向小河补给量减少,进而影响山脚下以小河作为饮用水源的居民的供水困难。   (8)隧道工程对洞口植被的影响或洞口景观的影响。为保护湿地,本项目施工布置时应采取的措施有:   (1)不在湿地保护范围内设施工营地、料场、拌和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   (2)施工路线绕避湿地或合理设置施工线路。   (3)严格控制最小施工作业带或控制作业范围或控制施工活动范围。   (4)不破坏湿地的水力联系。   (5)不向湿地排放施工废水。(1)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张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   张家庄适用于1类(或2类)声环境功能区。因其在红线45±5m范围外,且为居民集中区。但作为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原则上执行1类功能区,局部(前排)作为2类功能区。   (2)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李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   李家庄包括前排在内的红线45±5m范围内居民适用于4a类声环境功能区,红线45±5m范围外适用于2类功能区。因为李家庄规模较小,且前排位于红线范围内,应视不同情况划分,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声功能区划分技术要求,分别适用于4a类和2类功能区。对李家庄需要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有:   (1)合理规划布局   尽可能避绕;或在有关规划文件中明确李家庄与高速公路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或采取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或置换,特别是前排距离红线一定范围内受影响的住宅;在4a类声环境功能区内进行绿化或作为交通服务设施、仓储物流设施等非噪声敏感性应用。   (2)噪声源控制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高架路、高路堤或低路堑等道路形式,以及能够降低噪声污染的桥涵构造和形式;并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和材料。   (3)传声途径噪声削减   考虑设置声屏障;合理利用地物地貌、绿化带等作为隔声屏障;绿化带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枝叶繁茂、生长迅速的常绿植物,乔、灌、草应合理搭配密植。   (4)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   合理安排房间的使用功能(如居民住宅在面向道路一侧设计作为厨房、卫生间等非居住用房);采取被动防护措施(如隔声门窗、通风消声窗等)。   (5)加强交通噪声管理   采取限鸣(含禁鸣)、限行(含禁行)、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道路交通参数(车流量、车速、车型等),降低交通噪声。

第8题:

地貌条件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很大影响。城市选址比较理想的地点包括( )。

A.河流凹岸地带的阶地

B.平直河岸地带的阶地

C.山区的平缓地带

D.黄土河岸地带

E.山区的山间盆地


正确答案:BCE
解析:本题考核点为建设用地环境中地貌条件的运用。地形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分布位置、平面结构布局。如在河谷地带的阶地、山区的山间盆地以及平缓地带,一般都为城市选址的理想地点。

第9题: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各备选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20分)


某城市规划建设4车道高速公路,全长80 km,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h,路基宽度为24.5 m。全线有互通式立交5处、跨河特大桥1座(1 750 m),大桥5座(共1 640 m)、隧道4座(共3 800 m),其中单洞长隧道1座(2 400 m)。公路位于规划未建成区,起点接城市环路,沿线为山岭重丘区,相对高差50~300 m,线路穿岭跨河,沿山谷行进,过山间盆地,有支线通向旅游区。该公路征用土地640 hm2,其中农田150 hm2,林地300 hm2,草坡和未利用土地140hm2,其余为水塘宅基地等。土石方量8 640*103m3,有高填方段2 400 m 。项目总投资为3 8亿元。该项目所在区域雨量充沛,夏多暴雨。森林覆盖率约为40%,包括人工森林和天然林。公路沿线农业经济发达,村庄较密集,穿越2个村庄,附近有2个较大乡镇,另有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和农业观光区各1处。


【问题】


1 1.该工程评价的重点是( )。


A.噪声


B.生态


C.环境风险


D.大气


1 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侵蚀量、生物量、生产力


B.森林、农业生态


C.水土流失、景观资源


D.有无重要保护物种、占用基本农田数量


1 3.工程分析中对隧道需要阐明的主要内容是()。


A.施工方式


B.隧道上方及周边环境,隧道地质岩性及地下水疏水状态,景观影响


C.隧道名称、规模、建设点位


D.弃渣场设置点位及其环境类型,占地特点


1 4.工程分析中对桥需要阐明的主要内容是()。


A.河流水体功能,可能的影响


B.大桥和特大桥的名称、规模、点位


C.跨河大桥的施工方式


D.大桥规模、点位、可能的影响


1 5.水环境尤其是水源的保护问题主要关注()。


A.全部施工地段


B.跨河大桥段


C.取土场、弃渣场


D.隧道附近


1 6.高填方段主要关注的问题是( )。


A.规模、施工方式


B.占地类型


C.地下水疏水状态


D.占地基本农田情况及占地合理性


1 7.农业生态调查主要内容是( )。


A.覆盖率、生物量、组成的物种等


B.农业土地生产力、农业土地质量


C.侵蚀面积、程度、侵蚀量及损失


D.占地类型、面积、占用基本农田数量


1 8.水土流失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A.侵蚀面积、程度,侵蚀量及损失,发展趋势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B.生物量损失、物种影响、覆盖率、生物量、组成的物种


C.占地类型、面积、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农业土地生产力


D.工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1 9.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A.森林类型、面积、覆盖率、生物量、组成的物种


B.公路沿线景观敏感点段,主要景观保护目标及保护要求


C.公路建设与重要景观、景点的关系


D.地形地貌及各类生态系统面积


20.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关注( )。


A.森林植被影响及可能对重要物种的影响


B.生物量损失、物种影响


C.森林生态系统切割(森林生境切割)与阻隔导致的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D.有无重要保护物种







答案:
解析:

11.AB 【解析】本案例公路沿线农业经济发达,村庄较密集,穿越2个村庄,附近有2个较大乡镇,应重点关注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公路项目属于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因此,评价重点应包括生态。


12.BC 【解析】该项目所在区域雨量充沛,夏多暴雨。森林覆盖率约为40%,包括人工森林和天然林。公路沿线农业经济发达,村庄较密集,穿越2个村庄,附近有2个较大乡镇,另有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和农业观光区各1处。因此森林、农业生态、水土流失、景观资源是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3.ABCD 【解析】该项目有隧道4座(共3 800 m),工程规模及土方量较大,涉及风景名胜区,有可能影响地下水,工程分析中对隧道应阐明施工方式、隧道地质岩性及地下水疏水状态、景观影响、弃渣场设置点位及其环境类型、占地特点等内容。


14. ABC【解析】该项目全线有跨河特大桥1座(1 750 m),大桥5座(共1640 m),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对地面水体产生影响,工程分析中对桥要阐明河流水体功能及可能的影响,大桥和特大桥的名称、规模、点位,跨河大桥的施工方式。


15.B 【解析】跨河大桥段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对地面水体产生影响,因此,跨河大桥段施工期和运营期要关注水环境尤其是水源的保护问题。


16.BD 【解析】该项目有高填方段2 400 m。高填方段主要是占地问题,因此主要关注占地类型、占地基本农田情况及占地合理性。


17.BD 【解析】该公路征用土地640 hm2,其中农田150 hm2,农业生态调查主要内容是农业土地生产力、农业土地质量、占地类型、面积、占用基本农田数量等。


18.AD 【解析】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环评注重水土流失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工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侵蚀面积、程度,发展趋势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19.BC 【解析】该项目涉及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公路沿线景观敏感点段,主要景观保护目标及保护要求,公路建设与重要景观、景点的关系。


20.AC 【解析】该项目所在区域森林覆盖率约为40%,包括人工森林和天然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关注重要物种和森林生态系统切割(森林生境切割)与阻隔导致的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第10题:

山地是山岭、()、山间盆地的总称。山地分为极高山、()、中山、低山四类。


正确答案:山间谷;高山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