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版

题目
名词解释题
活字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用活字排成的凸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凸版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现代凸版是()

  • A、铅活字版
  • B、铜锌版
  • C、感光树脂版
  • D、高弹性高分辨率的柔性版

正确答案:D

第2题:

活字版和雕版的四种鉴别法()

  • A、从字体上看
  • B、从版面上看
  • C、雕版有影活字版的情况
  • D、从墨色上看
  • E、从笔划上看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活字本,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后来又有();();(),清后期从国外引进铅活字。清乾隆时期将木活字印刷雅称“聚珍版”。活字版版框是拼起来的,故四角有缝,个别字有歪斜,版面不够平,着色不够均匀,字与字之间不会有交叉笔画。


参考答案: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

第4题:

单选题
常见的凸版有活字版、铅版、铜锌版、()等。
A

铅版

B

镂孔版

C

树脂版

D

预涂感光版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欧洲人发明活字版比中国晚了()

  • A、六个世纪
  • B、七个世纪
  • C、五个世纪
  • D、四个世纪

正确答案:D

第6题:

德国人谷登堡船舰铅活字版印刷术毕我国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晚了200年之久。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世纪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欧洲到()世纪中期才有活字版。


正确答案:11;15

第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探究 · 练习

一、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王叔远雕刻 核舟的技艺“灵怪”在哪里?读了两篇短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二、“为”基本的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它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板印书记,唐人尚未盛为之

2. 用讫再火令药熔

3.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4. 旋刻之

5. 罔不因势象形

6.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四、下面八句话中加点的词有四组同义词,请分别指出来,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 薄如钱唇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 持就火炀之 4. 则字平如砥 44

5. 篛蓬覆之 6. 东坡右手执卷端 44

7. 其船背稍夷 8. 细若蚊足

五、熟读这两篇短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标题为“事理说明”,《活板》与魏学洢的《核舟记》共同组成本单元的第三课《短文两篇》,另外还有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 是有限的》,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卞毓麟的《叫三声夸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40 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角度,写出你对《活板》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 字。(20 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深层次理解。题目中给出两个答 题角度,其一“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主要立足于课程内容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其二“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则是从课堂教学手段来阐发认识、提明观点。两个角度二选其一便可。

第9题:

武威天梯山石窟出土了迄今所知最早的活字版西夏文献——()。


正确答案:西夏文佛经

第10题:

单选题
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旅行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

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

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正确答案: C
解析: 粉彩瓷、活字版佛经都是在唐朝之后才得以发明并广泛应用的。所以,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旅行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只能是C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