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勘合的用途有()。

题目
多选题
清代勘合的用途有()。
A

传达中央官署的指示

B

劝谕、告诚属官和民众

C

证实中央官署派往地方衙署差官的身份

D

作为所派官吏通过关津、动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E

辨验公文纸真伪的文书工作制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简述勘合在清朝初期、中后期的各自用途侧重。
清初勘合公文偏重于证实中央官署派往地方衙署差官的身份。每年初,各部预印勘合公文,需要时由受遣官员持往,作为信验。
清代中后期,勘合的用途逐渐侧重于便于所派官吏通过关津,并动用驿站马匹。所以后期勘合又称为“邮符”,起到类似通行证的作用。

第2题:

勘合
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

第3题:

明代主要的文书工作制度有()

A.“票签”制度

B.“票拟”制度

C.行移勘合制度

D.贴黄制度

E.照刷、磨勘文卷制度


参考答案:B, C, D

第4题:

行移勘合制度是明代中央发文核对制度。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明代中国限制朝贡贸易的许可证制度是()。

  • A、公凭
  • B、勘合
  • C、引票
  • D、过所

正确答案:B

第6题:

试述清代敕书及本质用途、文种源流、类型。
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公文。以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清代敕书的源流。
(1)用途渊源。清代敕书的本质用途是“职书”。该用途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奥战国推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时期,国君对所派任的郡守、县令,用“券书”开列被授任者职权和对其要求。
(2)文种源流。清代敕书是将隋唐以来君命文种“敕”的授任用途发展为分支文种。
清代敕书的类型。
根据所授任官员的地位高、低,可区分为二类:
(1)坐名敕。用于授任总督、巡抚、驻防将军、漕运总督、各关监督、总督仓场侍郎、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高级官员。以及临时差遣的军事统帅,如经略、大将军等。所谓“坐名”,词意指:在敕书文字表述上,要求“坐实其名”。即在敕书中写明(“坐实”)所授予职名和被授任者姓名.
(2)流传敕(简称“传敕”)。用于授权地位较前述稍低的司、道以下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司,以及副将、参将、游击等官。敕书中写明听授任官衔,不列出受任者姓名。
两者使用稍有不同:
(1)坐名敕须回缴。要求任满十,将敕书交六科查验销号后送内阁。对继任者,则另行撰发敕书。由于对同一职务,每易一任官员,就换写一道敕书,故开列的职权范围,容或因人而异。
(2)流传敕无须撤销。要求任满时,将敕书直接转交继任者收执。因为敕书由前、后任在本衙门内依次传替、故敕书开列的职权范围始终如一。

第7题:

行移勘合制度是明代中央发文核对制度。

A

B



第8题:

明代中国限制朝贡贸易的许可证制度是()。

A.公凭

B.勘合

C.引票

D.过所


参考答案:B

第9题:

明代主要的文书工作制度有()

  • A、“票签”制度
  • B、“票拟”制度
  • C、行移勘合制度
  • D、贴黄制度
  • E、照刷、磨勘文卷制度

正确答案:B,C,D

第10题:

明代中央负责公文勘合业务的机构是()

  • A、内阁
  • B、司礼监
  • C、六科
  • D、通政司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