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老师要组织纪律通常会表扬一个同学,其他同学就会以那个同学为榜样自觉坐好。这里其它同学发生的是一种()

题目
单选题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老师要组织纪律通常会表扬一个同学,其他同学就会以那个同学为榜样自觉坐好。这里其它同学发生的是一种()
A

负强化

B

普雷马克原则

C

正强化

D

观察学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幼儿园老师给全班同学买礼品,她计划让每位同学都只得到一件礼品。已知笔记本10元一本,铅笔盒15元一个。如果给3位同学买铅笔盒,其他同学都买笔记本,则剩余85元;如果给3位同学买笔记本,其他同学买铅笔盒,则剩余40元。那么老师共带了多少钱?( )

A.200元
B.240元
C.300元
D.250元

答案:D
解析:
如果所有人都买笔记本,应该剩余85+3×(15-10)=100元;如果所有人都买铅笔盒,则剩下40-3×(15-10)=25元,因此共有(100-25)÷(15-10)=1f人,老师带了10×15+100=250元。

第2题:

案例: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一课,上课铃响了,老师将教材“光的折射”一节的部分页面投影在屏幕上(如下所示)。
第三节光的折射
为什么装满水的盆看起来比未装水时更浅一些
图4-20中的铅笔为什么“断”为两截 实际上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光的折射有关。
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么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呢



老师:同学们.上课了。将物理书翻到“光的折射”一节,我们一起来朗读。
老师和同学:“为什么装满水的盆看起来比未装水时要浅一些 ……那么,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呢 ”
老师:好,就读到这里。大家用笔把光的折射的定义划下来。现在都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了吧.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甲同学:老师.我还是不懂光的折射是什么意思。(其他同学用惊奇的眼光看着甲同学)
老师:乙同学.你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
乙同学:(拿起教科书读了起来)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老师:对。还有哪位同学知道
丙同学: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断”为两截是光的折射。
老师:对。大家知道了吧,下面我们讲光的折射规律。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分)
(2)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答案:
解析:
(1)根据新课标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教学环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方式。新的教育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方式应当转变为具有研究性、合作性、启发性的新模式。该教师使用读课本记忆,没有任何引导和组织讨论环节,没有体现新课改学习方式的理念。
②教学效果。新课改定义教学具有三维目标,而该课堂中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师只是进行简答的提问,没有任何启发性,也没有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达到三维目标。
③教学内容处理。人们往往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在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的时代,很少去考虑怎样把教材用活,怎样联系生活实际。该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没有把折射——这种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清晰、简明地讲解给学生,没有进行处理和拓展。
④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仅限于“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地点评,也没有有效地反馈。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师:同学们先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折射这一部分。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折射呢 举例说明。生A:我们透过矿泉水瓶看过去,发现眼前是弯曲的,这是折射现象。
师:嗯,A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能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折射的例子,还有谁能说一下 生B:我们把筷子插在水杯里,发现筷子断了,这应该也是折射现象。
师:很好,B同学你能不能给大家展示一下看看呢
生B:(到讲桌拿到盛有水的杯子,并插入筷子)大家看,我说的没错,筷子“断了”。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C:B同学你能说一下为什么筷子看起来断了吗
生B:因为空气是一种介质,水是另一种介质,当光线从空气这种介质进入水这种介质时,就会发生偏折,所以我们看到筷子在水面“断了”。
师:C同学你是否听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C:我基本理解了,也就是说光线透过不同介质,就会发生折射。
师: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折射现象,现在大家都理解了折射现象的定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折射的规律。

第3题:

李老师选择班上的李四同学作为榜样来说服同学们不要迟到、早退,没想到班上许多同学都说“还拿他做榜样呢,他也不是没迟到过,切!”,这说明李老师在选择榜样时没有考虑到榜样的针对性。


正确答案:
此判断错误,李老师没有考虑榜样的认同性,而非针对性。

第4题:

班里一个同学偷了同学的东西,如果你是老师你怎么办?


正确答案: 1.西属于学生品德品质问题,作为老师我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及时予以教育指导。
2.与该同学深入沟通,单独教育。在维护学生尊严的前提下,与其单独深入沟通,了解他偷东西的具体原因和他的想法。然后,我会让他认识到他偷东西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对他进行批评,希望他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3.与家长联系,说明情况,家校共育。跟家长共同针对学生偷东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同时会安抚家长的情绪,请他们一定要耐心教育,我会认真嘱咐家长,让他们不要打骂孩子,而是要心态平和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4.长期关注该名同学的这类行为是否彻底改正,并且在班级里开展更丰富的道德品质教育活动。

第5题:

陈涛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总是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候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回答时他又不会,不时被其他同学识笑。老师课下向陈涛问明原因后给予鼓励。老师的做法( )。

A.正确,不得罪每一个学生
B.正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C.不正确,挫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D.不正确,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正义感

答案:B
解析:

第6题:

教师对一个同学的助人为乐行为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同学则是一种( )。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间接强化

答案:C
解析:

第7题:

王同学为远在他乡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老师无意间发现,未经王同学同意,将信在课堂上给大家大声朗读出来,以此鼓励其他同学向王同学学习。该老师的举动侵犯了王同学的()。

A.人格尊严权
B.隐私权
C.名誉权
D.肖像权

答案:B
解析:
B选项中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本题材料中老师未经本人允许私自将个人信件在公众面前朗读.是对王同学隐私权的侵犯。故本题选B。

第8题:

教师对一个同学的助人行为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同学就是一种( )

A.直接强化

B.强化的程式

C.替代性强化

D.间接强化


正确答案:C
教师对一个同学的助人行为进行表扬,可以让其他同学因此受到强化,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行为,属于替代性强化。

第9题:

材料:
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学生上黑板做演示题目做不出,他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男同学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结果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教师的行为,班级中的气氛一片“血雨腥风”……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该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解析:
教师的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我们引以为鉴。 首先,教师的行为违反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强调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教师不但在语言上侮辱学生人格,还动手伤害学生,最终让学生身心受到巨大的伤害。
其次。教师的行为违反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强调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材料中,教师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权利,给学生树立了负面榜样,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的养成。
再次,教师的行为违反了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强调教师要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材料中,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生命健康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因此,作为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履行教师的义务,严于律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10题:

上课时要尊重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老师讲课或其他同学发言时我们()。

  • A、要认真倾昕
  • B、可以小声交流
  • C、要认真看书
  • D、可以对讲的不正确的,给予及时纠正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