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3-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3-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3岁后,幼儿与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
解析:
3岁后,幼儿与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如下: (1)3岁左右的幼儿,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的幼儿,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幼儿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第2题:

3-6岁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答案:对
解析:

第3题:

对3-6岁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3岁以后,群体游戏逐渐增加

B.5-6岁儿童基本上都是合作游戏

C.游戏是3-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D.3-4岁儿童孤独或平行游戏比较多见


答案:D

解析:因为3- 6岁幼儿阶段.儿章与同伴相6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社会交往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言语交往成为同伴之间主要的交往形式,互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往的性质,3--6岁儿童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与同伴共同商议与讨论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场地的划分、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情节的建构等等。游戏中,同伴之间有较多合作和互助的成分。游戏成为3--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在学前儿童游戏中,2-3岁儿童孤独或平行游戏比较多见;3--4岁儿童大部分是互相平行的游戏。3岁以后,随着儿童自信心的增强和参与游戏活动技能的提高,儿童单独游戏逐渐减少,群体游戏逐渐增加。4--5:岁儿童在从事结伙和合作的游戏方面比较多,而5-6岁儿童基本上都是合作游戏。但学前儿童对团队关系并不感兴趣,即使在合作游戏中.同伴相处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而且容易被成人控制。另外,3- 6岁儿童在游戏中无所用心的行为和袖手旁观的行为也时有所见,应区别对待和认真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4题:

简述3-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3-6岁幼儿阶段,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社会交往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言语交往成为同伴之间主要的交往形式,互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往的性质。
3-6岁儿童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与同伴共同商议与讨论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场地的划分、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情节的构建等等。游戏中,同伴之间有较多合作和互助的成分。
游戏成为3-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第5题:

简述幼儿期(3-6岁)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①心理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
②动作发育有赖于感知觉。体格和心理功能发展,同时又影响智力、情绪个体发展。
③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④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⑤年龄越小,言语能力和记忆精确性的评价越能反映其智力发育水平。

第6题:

简述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是:
(1)3岁左右的幼儿,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的幼儿,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幼儿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
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第7题:

简述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第8题:

简述3-6岁幼儿记忆的发展的一般趋势。


正确答案:(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第9题:

论述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或论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婴儿期。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作出反应。婴儿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学前期。在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互动的质量提高。在这个阶段,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互作用的性质。儿童现在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假装游戏,能够与商议游戏规则以决定游戏的建构。
3.童年期。儿童进入小学,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明显的增加,同伴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他们在互相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进行合作以及分享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同时,同伴群体共同目标成为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按皮亚杰的理论,这是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的阶段。“去自我中心”促进了儿童相互作用的发展,相互作用反过来更加速了“去自我中心”。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同伴更有选择性:同伴绝大部分是同性的,友谊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持久。
4.青少年时期。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变得更为关键。这个时期儿童正处于向成人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与同伴建立的关系类型,有可能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和预告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个相当不确定的时期,儿童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在青少年时期,儿童对同伴文化的遵从明显增加。

第10题:

简述婴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的3个阶段。


正确答案: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1岁):这个阶段的婴儿建立同伴关系,通常直接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交往,如微笑注视对方,而对方常常也模仿这种方式将信息返回。9个月以后,婴儿之间彼此注视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微笑、手指动作常常会得到其游戏伙伴适宜的连续的反应和模仿。这个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但为今后合作性的同伴活动奠定基穑。
(2)简单交往阶段(1.0~1.5岁):这时婴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就是社交指向行为。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直接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如微笑、发声和说话、给或拿玩具、身体接触(如抚摸、轻拍、推、拉等)、走或跑到同伴身边等。婴儿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最显著的交往特征就是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交往的目的从最初主要是自己获取玩具到倾向于引起同伴对自己的注意。于是婴幼儿之间就有了直接的相互影响,简单的社会交往由此产生。
(3)互补性交往阶段(1.5~2.5岁):随着婴幼儿的发展,婴幼儿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2岁以后的婴幼儿逐渐习惯于与抚养者分离,与同伴在一起交往。他们一起玩耍,也出现了婴幼儿之间的合作游戏、互补行为。研究表明,18~24个月婴幼儿社会性游戏明显多于单独游戏,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于母亲。在1.5岁至2.0岁期间,只要有机会就与同伴交往,这个时期将是社会性交往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