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midt(1999)认为,要实现技能间的迁移,仅有共同要素是不够的,还涉及技能间的基本运动模式,即具有相似的运动控

题目
判断题
Schmidt(1999)认为,要实现技能间的迁移,仅有共同要素是不够的,还涉及技能间的基本运动模式,即具有相似的运动控制程序。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客观因素是(  )。

A.技能间的相似性
B.心理定势
C.认知技能与策略
D.学习的态度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客观因素。
【答案】A。
【解析】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客观因素包括技能间的相似性和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第2题:

婴儿大动作发展的年龄特点是()。

  • A、0~1岁时以移动运动为主,1~2岁时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
  • B、0~1岁时是移动运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2~3岁时是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
  • C、1~2岁时以移动运动为主,2~3岁时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
  • D、0~1岁时以移动运动为主,2~3岁时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

正确答案:D

第3题:

在人类运动能力发展金字塔中,最基础的能力()。

A、基本动作技能

B、基本生活技能

C、基本动作模式

D、基本运动技能


答案:A

第4题:

影响技能迁移的客观因素有()

  • A、技能间的相似性
  • B、心理定势
  • C、认知技能与策略
  • D、学习的目标

正确答案:A

第5题:

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客观因素是技能间的相似性。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某高中(水平五) 的体育选项课(女生), 学习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第一次课), 鲁老师把运动技能的目标预设为: 80%的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技术动作。 基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表:

(1) 请指出鲁老师采用了哪种教学模式? (2 分) 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3 分)
(2) 依据运动技能形成理论, 分析该教学安排是否合理。(10 分)


答案:
解析:
(1)鲁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小集团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法、讲解法、运动竞赛法、练习法、小群体教学法、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
(2)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理论来看该教学安排不合理。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学生的表现为动作生疏、不协调、连续性差,有多余动作,技术动作不
定型,生理能量消耗很大。根据上述特点,教师应当多做示范,注意动作基本环节,练习时不要强调过细,要求过高、过严,注意安全保护。鲁老师在第一次课中没有示范和讲解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先进行自由主动练习,这样会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
②改进提高阶段:学生的表现为动作的整体化和规范化欠缺,部分动作出现分化现象,多余动作开始减少,生理能量消耗减少,动力定型逐步形成。根据上述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当用较为细致的口头分析,讲解动作的细小结构和难度,让学生加强对动作的理解,提高他们完成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鲁老师在此过程中只是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了总结,对于动作的细小结构和难度并没有进行分析。
③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学生的表现为动作协调完善,无多余动作,技术动作自动化动力定型已经形成,生理能量消耗能够控制。根据上述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注意动作细节的改进,提高动作练习的质量并可加大运动量和练习强度,强化学生的动力定型,使他们能够灵活自如地完
成动作。时间上看此阶段的个人展示和组间竞赛环节的强度和运动量达不到巩固的要求。

第7题:

Schmidt(1999)认为,要实现技能间的迁移,仅有共同要素是不够的,还涉及技能间的基本运动模式,即具有相似的运动控制程序。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婴儿大动作发展的年龄特点有()

A、0-1岁以移动运动为主,1-2岁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

B、0-1岁以移动运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2-3岁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

C、0-1岁以移动运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2-3岁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

D、0-1岁以移动运动为主,1-2岁以移动运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


参考答案:D

第9题:

一般认为训练提高的是动作技能水平,基本运动能力无法迁移,即通过练习无法改变。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技能间为什么会有迁移发生?Magill(2004)认为,运动技能间的迁移量一般很小,即使两个技能非常相似,通常迁移量也非常小,尤其是在技能学习的后期。请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多年来,尽管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假说来解释学习迁移发生的原因,但以下几种理论假说最能为人们所接受,也最容易使人理解迁移是如何发生的。
①技能和情景结构的相似性。传统观点更多地认为迁移是由于两种技能或两种技能操作情形之间的结构相似引起的,即如果两种技能或两种技能操作情境的构成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两者间将会产生大量的正迁移。所以说要达到更多的迁移,关键取决于技能间的相似性。相似部分有两个方面表现,一个是两运动技能中任何能够看得见的部分相关,如一个上臂动作或一个击球动作;另一种相似部分是指任务特定的协调动力学模式相似,例如,从运动控制的动力学模式来看,相同任务之间相同的趋势和相关关系将对正迁移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操作任务的认知过程相似性。迁移的发生是由于两项技能或两种操作情境所需认知过程的相似性。按照这一观点,为了在训练和目标任务之间获得正迁移,训练任务也必须包括操作实际任务所需的认知过程,如决策制定、规则运用和注意力控制等。
③技能间运动程序的相似性。如果两种技能共用较多的程序性知识,即能产生显著的迁移,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程序性知识较少,即使它们共用相同的陈述性知识,它们之间也将产生很少的迁移或者没有迁移。 所以说,两种技能之间发生迁移的条件,是它们之间必须共用相同的程序性知识,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认迁移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现象,实际教学中应“为迁移而教”。在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当技能水平很低时,已有的经验与技能对于练习者学习新技能可能是有用的。此时应鼓励练习者从相似的技能中借用已有的程序或模式,来构建新的运动程序。
但随着练习的进行,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后期,即运动模式的获得阶段,早期学习的迁移作用明显降低了。因为随着练习的进行和能力的增加,一个技能将变得更特殊,并很难再用其它技能的同类动作。如早期练习中,一个上手投掷和一个网球发球在动作上很相似,动作间的相关可以帮助新手获得评价开始动作的概念。然而,随着动作的逐步熟练,网球的一次发球和一个上手投掷动作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一定熟练水平之后,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因此,在运动技能学习的中后期,不应鼓励练习者从某些相似的技能中进行迁移学习,此时是学习参数的选择过程而不是模式的获得过程,每个相似的动作都有着不同的选择参数。因为技能都有其各自的特征,不同的技能必须使用特殊练习方法才能形成,即使两个技能间非常相似,通常迁移量也非常小。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