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新课程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革 命传统,具有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3)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和方法;
(4)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第2题:

( )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它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A.建构主义 B.认知主义
C.行为主义 D.人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新知识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3题:

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详答)


正确答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4题:

我国新课程改革有哪些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
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第5题:

试分析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正确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6题: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案:
解析:
(I)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逻 辑一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等。为我国新课改“建 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2)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 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 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 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第7题: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创新教育理论;
2、个性教育理论;
3、主体教育理论;
4、多元智力理论;
5、综合课程理论;
6、现代教育思潮。

第8题: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改变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整合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使课程实施过程更加生动、合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调整课程评价方式。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9题:

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正确答案: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己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
(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第10题:

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在评价功能方面,要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展;
(2)在评价内容方面,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关注个体差异;
(3)在评价主体方面,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在评价方法方面,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