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只存在于认识因素方面。

题目
判断题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只存在于认识因素方面。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正确答案:A
解析: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对犯罪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说明具有犯罪目的的罪过必须具有直接追求性。间接故意只具有伴随性,犯罪过失对危害结果具有否定性,因此间接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都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只有直接故意,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因此,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第2题:

妨害公务罪的主观方面为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参考答案:错

第3题:

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参考答案:A

第4题:

间谍罪的主观方面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D.直接故意


正确答案:D
间谍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明知是间谍组织而有意参加,明知是间谍任务而有意接受,明知对方是敌人而为其指示轰击目标,追求危害国家安全的结果发生。

第5题:

试述犯罪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参考答案: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比较容易混淆。两者均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在认识因素方面,两者认识的程度不同。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比较清楚、现实的认识;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一般比较模糊,特别是对这种危害结果的现实性,行为人往往认识不足。其次,在意志因素方面,两者也有着重要区别。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危害结果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完全违背行为人的本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听之任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且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在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熟练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他人的行为以及自然力方面等有利的因素,并且行为人往往会基于自己的认识,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


第6题:

如何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


参考答案:

两者的相同点有:
1、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在意志因素上,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两者的不同点:
1、在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二者虽然都认识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他们对这种可能性是否转化为现实性,即实际上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估计是不同的。间接故意主客观是一致的,没有发生错误。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主客观不是一致。
2、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结果的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7题: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正确答案: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对危害结果的认识程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仅仅是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认识程度相对较低;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则是明知危害结果的现实可能发生,认识程度相对较高。(2)对危害结果发生所持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仅不存在希望的心理,而且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本意的:问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也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却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3)承担的刑事责任轻重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的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的恶性较小,因而处罚也相应较轻;而间接故意构成的故意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的恶性较大,因而对其处罚也相应较重。

第8题:

犯罪目的存在于()

A.故意犯罪中

B.直接故意犯罪中

C.间接故意犯罪中

D.故意犯罪以及过于自信过失犯罪中


参考答案:A

第9题: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只存在于认识因素方面。


参考答案:错

第10题:

犯罪的停止形态存在于下列哪些犯罪中:( )。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正确答案:A
解析:对此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依据《指南》的观点,犯罪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