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

题目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次同学聚会中,小李和同学们谈论到:“现在‘酒驾’,已入刑,咱们都喝了酒,回家的时候就别开车了,打车回去好了”。他们拒绝“酒驾”体现了法的()作用。

A.指引

B.强制

C.调节

D.评价


正确答案:B

第2题:

某市交管部门为使酒驾人员意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将被查处的酒驾者带到医院太平间门前接受生命教育,引发了广大群众的热议。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将酒驾人员带至医院太平间门口接受生命教育,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是达到了预期效果,也呼应了执法创新的需要,但创新并非等于“脑洞大开”,创新的“尺度”和规范同样重要,所以对于该市交警的举措,我并不是很赞成。
  
  酒桌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喝酒也成为了大众休闲娱乐的调味品。而在当下,大多数的市民对酒后驾车的危险性并不了解,或是心中抱有侥幸,所以一次次以身犯险。虽然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关于治理酒驾的相关政策,但这种传统的手段作用并不明显,使得酒驾现象一直屡禁不止,甚至出现越查越多的反常现象。因此,该市交警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也确实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会让酒驾司机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能够更加尊重生命。但是,此举措也有诸多的不妥之处。
  
  一方面,虽然据报道称被查处人员可自愿选择是否到太平间前接受教育,但在接受警方执法的情境中,这种自愿其实是不充分的,也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存在法外惩戒之嫌;另一方面,该方式的生命教育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各种摄像设备的拍摄下,消解了执法教育的严肃性,甚至可能具备了一定的“表演”性质,教育性会大打折扣。此外,将执法的地点选择在太平间门口,也可能存在对逝者的不敬,容易在社会上引起负面影响。
  
  所以,想要创新执法方式,还需规范进行,避免出现这种饱受争议的奇葩式执法。而对于酒驾的治理,也可以更多从源头上做起,从长远进行,如加大酒驾宣传力度,逐渐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抵制酒驾醉驾,真正形成“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新型酒文化。

第3题:

翻译Drunk driving is a dangerous offence.

A. 醉驾是一种危险的攻击。

B. 醉驾是一种危险的罪行。

C. 酒驾是一种危险的冒犯。


参考答案:B

第4题:

以下哪项行为可构成危险驾驶罪?()

  • A、闯红灯
  • B、无证驾驶
  • C、疲劳驾驶
  • D、醉驾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以“危险驾驶罪”入刑,可判处六个月以下拘役。那么,醉驾入刑的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据有关统计发现,2011年5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S区检察院共起诉1103宗1105人醉驾案件。醉驾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尽管后果很严重,但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少喝一点没关系”“应该不会被查”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这说明,醉驾入刑的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震慑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数量有了大的增长
B.严格实施醉驾入刑,将不可避免地提高S区交警执法成本
C.醉驾入刑实施后,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有所增大
D.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每天都有交警上路严查酒驾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威慑力。
论据: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机动车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执法成本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惩罚力度相较以前而言有所增大,与论点“查处力度”是否足够无关,论题不一致,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用具体的事例指出S区每天都严查酒驾,说明醉驾入刑查处力度大,具有削弱作用。

第6题:

现在出现酒驾醉驾,要对这些违规驾驶人员进行培训,领导有事没来,要求你代替发表讲话,进行宣传培训,主题为“安全出行,拒绝酒驾”,请现场模拟。(选自2016年吉林公务员面试真题)


答案:
解析:
大家好,正所谓“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最近各种恶性酒驾醉驾见诸报端,虽然我们很幸运,这样的惨剧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但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持续不加以重视,下一个惨剧的主角可能就是你。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活中工作失去了,我们可以东山再起;金钱失去了,我们可以白手起家,重新再来;但生命失去了,谁也不知道下辈子会不会再见。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拿生命去做赌注。幸运和厄运哪一个先来,谁都不知道,驾前贪杯,驾后伤悲。
  
  生命安全无小事,可能我们有一些人总觉得危险是小概率时间,但概率小不代表不发生,真的发生只能后悔莫及可又无能为力。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珍爱自己,拒绝酒驾,不仅仅是爱自己,更是爱我们的父母,“儿行千里母担忧,酒后禁驾记心头”。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更是对给予你生命的人负责。而且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酒驾醉驾发生恶性事故对一个家庭打击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桌上的一杯酒,轮下的离别愁,因此珍爱生命,人人有责。
  
  尤其当酒驾醉驾涉及其他无辜人的健康及生命时 ,你不仅要承担法律的惩罚,而且也要承受内心的惩罚。你所毁掉的是两个家庭,两个家庭的孩子及老人背负着莫大的生活压力和思念亲人的痛苦。
  
  跟酒杯分手,和平安交友,驾车滴酒不沾, 一生平安相伴。

第7题:

有数据表明,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因此,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最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

A部分因“酒驾”被判刑的人员在获释后依然还有“酒驾”行为
B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由于考虑到“酒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放弃了“酒驾”行为
C自“酒驾”入刑以来,因“酒驾”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少
D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削弱题型。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论据: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强调酒驾判刑人员的个人行为,C项强调严重交通事故,均与整体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项大部分民众因为刑罚的作用而放弃酒驾行为,直接加强了论点;

D项酒驾入刑带动社会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说明刑罚并不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后者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第8题:

自从“酒驾入刑”以后,市民都纷纷拒绝酒驾。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预测作用

D.强制作用


参考答案:A

第9题:

自从“酒驾入刑”以后,市民都纷纷拒绝酒驾。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 A、指引作用
  • B、评价作用
  • C、预测作用
  • D、强制作用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正确答案: 交通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有许多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文明礼让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车、乘车、行走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并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轻者对个人带来伤痛,重者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所以,维护好交通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稳定的重要方面,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调节。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同样,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何做到构建文明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文明礼让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