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瞎子摸象”的哲学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瞎子摸象”的哲学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成语中,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的是( )。

A.水滴石穿
B.唇亡齿寒
C.声东击西
D.瞎子摸象

答案:B
解析:
A项错误。水滴石穿是指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水滴”是量变,“石穿”是质变,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B项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处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失去了嘴唇,牙齿也会受损,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C项错误。声东击西是指示声形于东而击于西。用以迷惑对方,造成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其体现的是假象和本质关系原理。D项错误。瞎子摸象用来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以偏概全。其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故本题选B。

第2题:

哲学意义


正确答案: 推动哲学进步和发展。科学方法可以提炼、上升为方法论。而方法论是科学与哲学的一座桥梁。(1)自觉学习方法,自觉领悟其中蕴涵的逻辑和意义,有助于科研工作者从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哲学思想,第一它可使科学研究更深刻地研究其认识基础。例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普朗克、玻尔、海森伯、薛丁谔等人不仅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且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爱因斯坦把哲学、一般认识论问题和概念等同于物理内容之“脚”上的“鞋子”,说物理学家不应该把这些问题完全交给哲学家去处理,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最晓得、也最确切地感觉到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夫脚的”。道理就在这里。

第3题:

研究管理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管理哲学能把一般哲学具体化,成为联想一般哲学和管理学科、管理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发挥一般哲学的指导作用。

第4题: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5题:

简述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从教育哲学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介于哲学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一门理论学科。
第二,从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上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
第三,从教育哲学与其他哲学分支学科的地位比较来看,教育哲学是地地道道的实践哲学。

第6题:

简述秘书哲学修养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有利于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①正确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正确分析形势
②正确认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科学总结经验
③正确认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准确看待失误
④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认真推敲文稿
(3)有利于改造主观世界

第7题:

简述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意义。


正确答案: 在康德看来,经验论与唯理论虽然未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它们的争论却达到了一个共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不可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他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是亦坚持唯理论的主张,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正是通过对这个难题的反复思考,康德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亦即符合理性的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先于经验而为理性自身所固有,因而由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知识就具有了先天性亦即普遍必然性。因此,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来源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虽然由此而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却立刻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对象必须符合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对象实际上具有两重性:其一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其一是事物的“物自体”。由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既是知识普遍必然性的保证,同时也是对事物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这也意味着事物还有不被我们的认识形式所限制的一面。所谓不受限制的东西也就是无限的东西,亦即自由的东西,尽管我们不可能认识自由,但是却可以思想自由而不至于陷入矛盾。于是,不可知论在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即“理论理性”的同时,就为理性的实践能力即“实践理性”开辟了道路,因为实践理性或道德乃是以自由为前提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先验论的方式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作证明,一是通过限制知识的方式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提供根据。

第8题: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案:
解析: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第9题:

孟子哲学的仁政思想及哲学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
(1)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其具体措施则包括“正经界”、“省刑罚、薄税敛”等国家经济政策和“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但仁政的核心是重民。人民是统治者的“三宝”之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2)孟子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3)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承袭孔子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容。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影响了宋明以后整个儒家哲学的发展。

第10题: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正确答案: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
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
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
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
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
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③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