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三品
同平章事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
第1题:
A、行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行中书省
E、门下省
第2题: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第3题: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第4题:
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第5题:
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第6题: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让三省同掌中枢政权,三省长官成为集体宰相。三省分掌草诏、审核、执行之权,他们既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共同辅佐皇帝。()
第7题:
唐朝三省的长官是宰相。
第8题:
A、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B、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D、相权只有行政权。
E、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而这正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第9题:
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第10题: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神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