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周时期乡里选士的具体程序与方法。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西周时期乡里选士的具体程序与方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首先由族师、党正、州长层层等把辖区内人材推荐的乡,然后由乡大夫以三年为一期对推荐上来的人才进行总体考核,考核合格的推荐的人材再向上一级推荐。这种由乡里推荐的人才通过二种途径为官。一是由乡大夫层层推荐至天子。由天子选拔其中的优秀者直接任官;二是由乡里将所荐人才推送中央的司徒。这些被推荐上来的称"选士"。然后由司徒评定其中的优秀者送入大学学习。这些送到大学的称"俊士"。俊士学成后即如前所说的由学入官。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西周时期,国家为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而建立的制度包括()

A.视学制度

B.选贤贡士制度

C.养士用士制度

D.察举制度

E.以上选项都对


参考答案:A, B

第2题:

西周时期,国家为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而建立的制度包括()

  • A、视学制度
  • B、选贤贡士制度
  • C、养士用士制度
  • D、察举制度
  • E、以上选项都对

正确答案:A,B

第3题:

西周时期的中央司法官叫做( )。

A.遂士

B.卿

C.乡士

D.大司寇


正确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大司寇为中央常设最高司法审判官,主要职责是“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即在周王领导下主管全国重大司法审判事务。对一些不能独立决定的案件,则需上报周王最后裁断,或由周王指派高级贵族进行议决。选项A不正确,遂士,是西周时期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选项B不正确,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选项C不正确,乡士是西周时期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第4题:

商周时期被乡里推荐出来的人称为()。

  • A、士
  • B、秀士
  • C、秀才
  • D、举人

正确答案:B

第5题:

简述西周时期乡里选士的具体程序与方法?


正确答案: 首先由族师、党正、州长层层等把辖区内人材推荐的乡,然后由乡大夫以三年为一期对推荐上来的人才进行总体考核,考核合格的推荐的人材再向上一级推荐。这种由乡里推荐的人才通过二种途径为官。一是由乡大夫层层推荐至天子。由天子选拔其中的优秀者直接任官;二是由乡里将所荐人才推送中央的司徒。这些被推荐上来的称"选士"。然后由司徒评定其中的优秀者送入大学学习。这些送到大学的称"俊士"。俊士学成后即如前所说的由学入官。

第6题:

乡里选士


正确答案:又称乡举里选,这是西周时期,通过基层组织推举和选拔地方人才的制度,主要在王畿地区推行。

第7题:

在西周时期,“国”“家”是指分封给诸侯和士的土地。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简述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历史。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选士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乡举里选的作法,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第9题:

选贤贡士制度选贤贡士制度


正确答案: 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第10题:

简述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正确答案: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互为表里,它们的关系体现为三方面:
第一,作用上,礼“禁于将然”,刑“禁于已然”。“礼”侧重于从积极层面进行规范,告诉人们行为的准则,用道德教化的方法禁恶于未然;“刑”侧重于从消极层面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通过刑罚镇压的方法,纠正违法行为。
第二,地位上,礼外无法,出礼入刑。“礼”与“刑”的不同作用,决定了它们对统治而言是缺一不可的,一方面,制定和执行“刑”的依据在于“礼”,即礼外无法,礼是刑的指导;另一方面,“礼”需要以“刑”作为保障,违反了“礼”,就纳入到“刑”的制裁范围,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刑是礼的保障和必要补充。
第三,适用对象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下庶人”,并不是说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应该是说老百姓忙于生产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施行各种礼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因而可以不按照贵族的礼仪行事,但作力社会最基本准则的“亲亲”、“尊尊”之类的礼,庶人是一定要遵守的。
所谓“刑不上大夫”,也不是说大夫以上的贵族就不用刑了,而是指大夫以上的人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特权,如不施以肉刑,或执行死刑时不在闹市中执行,而是在郊外执行等。这些执行刑罚的优待是为了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不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可见,礼与刑在适用对象上有所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