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于2003年10月1日向刘某借款2000元,约定张某于2003年10月20日归还,但到期后张某拒绝归还借款,刘某于是

题目
问答题
张某于2003年10月1日向刘某借款2000元,约定张某于2003年10月20日归还,但到期后张某拒绝归还借款,刘某于是在11月2日到法院起诉,要求张某归还借款。法院收到刘某的起诉状后认为符合起诉条件,于年11月11日立案,并通知了当事人。11月18日法院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张某,但张某未提交答辩状。人民法院组成了合议庭,经认真调查,在事实核对清楚后,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径行判决张某归还刘某欠款2000元。张某不服,在接到判决书后第10天向上一级法院提交了上诉状。上一级法院受理上诉后,对案件进行了认真审理,作出了维持原判的判决。本案中存在哪些程序错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张某诉刘某欠款一案经甲市A区人民法院判决,刘某在一个月内归还张某欠款10万元。但张某迟迟不归还欠款,无奈张某向法院申请执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应当向刘某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B.若张某提起申请执行后,刘某死亡,可以其遗产偿还债务
C.在执行中,若张某被刘某欺诈达成调解协议,事后刘某不按调解协议还款,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刘某履行该调解协议
D.在执行中,若刘某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张某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


答案:C
解析:
考点:执行程序
讲解:《民事诉讼法》第240条规定,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因此A项的说法正确,不是应选项。第232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的,以其遗产偿还债务。因此B项的说法 确,不是应选项。第230条第2款规定,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所以如果张某被刘某诈达成调解协议,事后刘某不按调解协议还款,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张某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而非强制履行该调解协议,因此C项的说法错误,是应选项。第231 规定,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因此D项的说法正确,不是应选项。答案选C。

第2题:

张某与刘某约定,张某向刘某购买100万元货物,张某向刘某交付30万元定金,3日后张某向刘某交付25万元定金,刘某称定金给付不足并拒绝接受。关于该定金合同的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定金合同已生效,因为张某与刘某已达成约定
B.定金合同已变更,因为张某向刘某支付的定金数额少于约定的数额
C.定金合同不生效,因为刘某提出异议并拒绝接受定金
D.定金合同无效,因为定金的数额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定金。定金合同属于实践合同,本题中,刘某对张某交付的定金数额存在异议并拒绝接受,导致定金没有完成交付,定金合同不生效。

第3题:

2012年3月,张某将他与李某共有的一辆汽车出卖得款2万元。李某在外地得知后即来信要求分得1万元,张某未给。2015年1月,李某回到本地再次向张某索要,张某给了1万元。2月,张某得知诉讼日时效已过于是向李某索回1万元,李某拒绝,张起诉至法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判决李某归还张某1万元
B:驳回张某的起诉
C:调解由李某归还张某5000元
D:判决由李某归还张某5000元

答案:B
解析:
诉讼时效届满,并不消灭实体权利。诉讼时效届满,导致权利人的“胜诉权”消失,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强制保护。但是,权利人基于民事法律关系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实体权利)仍然存在,所以,义务人在诉讼时效届满之后自愿向权利人履行义务的,权利人仍然有权接受,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第4题:

刘某向张某借款3万元,双方约定以刘某所有的一块劳力士金表作为抵押。双方就此签订了抵押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随后几天,刘某又向林某借款2万元,并以该表质押,双方签订质押合同,刘某并将该表交由林某占有。两项借款到期后,刘某均无力清偿,张某与林某均主张对该劳力士金表行使担保权利。刘某与张某间的抵押权是否有效()

  • A、有效
  • B、无效

正确答案:B

第5题:

2013年3月8日,张某向李某借款1000元,说好2013年12月31日前归还,但到期张某未还钱,2014年6月1日李某向张某催要,张某借口手头没钱只归还500元。则到( )若李某不催要,他的胜诉权消失。

  • A、2015年3月8日
  • B、2015年12月31日
  • C、2016年3月8日
  • D、2016年6月1日

正确答案:D

第6题:

2010年2月,张某与李某订立一份借款合同,约定张某借给李某5万元,李某于2011年2月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借款到期后,李某没有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根据《民法通则》,若发生下列情形,可以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是()。
A.李某于2011年3月发生车祸,住进医院治疗
B.张某于2011年4月发生车祸,住进医院治疗
C.李某于2011年4月口头同意尽快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D.张某于2011年5月口头催促李某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E.张某于2011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答案:C,D,E
解析:

第7题:

张某向刘某借款5万元,到期拒绝归还,于是刘某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刘某向法院提交了张某向他商量借款的亲笔书信一封,则该封信属于( )。

A.原始的直接证据
B.原始的间接证据
C.传来的直接证据
D.传来的间接证据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核民事证据的分类。所谓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全部或部分的证据;而间接证据是通过该证据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才能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在本案中,只凭借一封张某向刘某商量借款的亲笔书信并不能证明张某向刘某借款的事实,需要和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因此属于间接证据。原始证据是来源于案件事实本身的证据,如合同原本、侵权行为中的受损害物品等;而传来证据是指来源于证据的证据,如合同的复印件、依据受损害物品所制作的录像带等。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原始证据的效力通常高于传来证据。在本案中,张某向刘某商量借款的亲笔书信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本身,应该属于原始证据,而非传来证据。

第8题:

张某因生意亏损,于2016年10月113向好友沈某借款300万元用于资金周转,约定2017年10月1日前还款,后张某未能按期还款。2017年10月15日,张某与沈某商议,张某再借沈某300万元,期限1年,应沈某要求,李某为张某所欠两笔借款提供保证,但未约定保证方式和保证期间。截至2018年12月,张某仅于2018年3月1日归还300万元。对于张某归还的这300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2016年的借款已经届期,故归还的是该笔借款
B.因2016年的借款无担保,故归还的是该笔借款
C.因2016年和2017年的借款数额相同,故按比例归还两笔借款
D.因2016和2017年的借款均有担保,故按比例归还两笔借款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债的清偿抵充顺序。《合同法解释(二)》第20条规定: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其对同一债权人所负的数笔相同种类的全部债务,应当优先抵充已到期的债务;几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抵充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数额最少的债务:担保数额相同的,优先抵充债务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抵充:到期时间相同的,按比例抵充。但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对清偿的债务或者清偿抵充顺序有约定的除外。李某为张某所欠两笔借款提供了保证,故B选项错误。两笔借款数额相同,但到期时间不同,应当按照到期的先后顺序抵充。张某归还欠款时,2016年的借款已经到期,但2017年的借款尚未到期,因此张某归还的是2016年的借款,故选项A正确,C、D错误。

第9题:

刘某向张某借款3万元,双方约定以刘某所有的一块劳力士金表作为抵押。双方就此签订了抵押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随后几天,刘某又向林某借款2万元,并以该表质押,双方签订质押合同,刘某并将该表交由林某占有。两项借款到期后,刘某均无力清偿,张某与林某均主张对该劳力士金表行使担保权利。抵押权具有对抗第三人效力的对抗要件是必须进行抵押登记,这一观点是()

  • A、正确
  • B、错误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张某和李某为生意伙伴,常有款项往来。2013年2月,张某向李某借款30万元,约定2013年6月底之前偿还。到期后,张某一直未归还该欠款。2016年9月,李某请张某归还该欠款。对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若2015年3月底,张某向李某出具了还款计划书,则张某不能再主张时效届满
  • B、若张某不知债权已过诉讼时效而偿还,则可以请求李某返还
  • C、若2014年11月,李某曾请求张某归还欠款,则该债权时效期间未届满
  • D、若李某之前从未请求过张某归还,则该债权时效已经届满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