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如何认识霍乱的?

题目
问答题
中医学是如何认识霍乱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区别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精、气概念?


正确答案: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在中医学中,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之源。既包括父母遗传的性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在中医学中,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气的不断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因此,古代哲学的精与气,其内涵是同一的,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的精与气,其内涵是有别的,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是有明显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

第2题:

如何理解中医学理论中的神?


正确答案: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精气血津液的贮藏与输布,情志活动的调畅等,都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中医学的神与古代哲学中的神,有严格的区别。前者是对生命的认识,其产生有对精气等物质的依赖性。

第3题:

你对“中和思维”是如何理解的?试举例说明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中和,又称“中庸”、“中行”、“小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含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适应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和和谐,这种平衡和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阴阳学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第4题:

关于子宫,以下哪些是不正确的( )

A、子宫是西医学的解剖名词,中医称胞宫,不称子宫

B、子宫是中医固有的解剖名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C、西医学与中医学对子宫的认识完全不相同

D、西医学与中医学对子宫的解剖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E、中西医学对子宫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又各有其理论体系


参考答案:ABC

第5题:

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参考答案: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①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②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③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④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6题:

古代哲学之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


正确答案: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①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在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影响下,中医学构建了精气生命理论,认为人体之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认为人体之气是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气的不断运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人体诸气皆为一身之气的分化;人气分阴阳,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维持人体生命进程;气是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②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促使中医学建立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第7题: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正确答案:A

第8题:

何谓“类比思维”?在中医学中是如何应用此思维方法的?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如中医学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论中的“六淫学说”。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善动不居的特性,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则凡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主动等特性的病症表现,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瘙痒无定处、头痛游移、抽搐等,皆属外感风邪为患,治疗时应采用祛风的方法。此外,在中医治法中的“增水行舟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等均属类比思维而创立的治疗方法。

第9题:

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包括: 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天文、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冶炼、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这些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道、儒、法、兵、阴阳等诸家。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医药知识的积累: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并将此总结、升华,建立起一些医学理论雏形,为战国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作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辨证论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第10题:

中医学是如何认识霍乱的?


正确答案: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因其发病突然,病势急剧,顷刻之间吐泻并作,而挥霍撩乱,故名霍乱。
霍乱是中医学非常古老的疾病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曾多次提到该病名。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灵枢•经脉篇》又云:“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灵枢•五乱篇》指出:“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可见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霍乱是以上吐下泻为主症的胃肠疾患。
《伤寒论》继承《内经》的理论体系,列霍乱病专篇,创立了霍乱病辨证论治的方法,但略于对该病病因病机的探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22有霍乱诸候,认为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唐•孙思邈也认为:“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他指出:“大凡霍乱,皆中食脍酪,饱食杂物过度,不能自裁,夜卧失覆,不善将息所致。”霍乱的发病主要由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生冷、寒热不调或感受时邪所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清浊失位是其基本病机;浊阴不降反而上逆则呕吐,清气不升反而下趋则泻利,故以上吐下泻并作为主症。
霍乱病的分类,《诸病源候论》和《外台秘要》又根据临床见证的不同,分为干霍乱、湿霍乱两类。即病人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烦闷不安,短气汗出者为干霍乱;上吐下泻,吐泻并作者为湿霍乱,而湿霍乱又有寒霍乱和热霍乱之异。根据《伤寒论•霍乱病》篇所论内容看,仲景仅论及湿霍乱中的寒霍乱证。
由于霍乱病的发生也与感受外邪有关,并可伴见头痛身疼,发热恶寒等症状,与伤寒相类似。故仲景将霍乱病篇列于伤寒六经病证之后,以资鉴别。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中医之霍乱似可包括西医学之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以及由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霍乱等多种急性胃肠道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