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甲胎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甲胎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肝细胞肝癌时主要增高的是A.血淀粉酶检测B.血清甲胎蛋白检测C.腹部cT检查S

肝细胞肝癌时主要增高的是

A.血淀粉酶检测

B.血清甲胎蛋白检测

C.腹部cT检查

D.血CEA

E.绒毛膜激素


正确答案:B

第2题:

甲胎蛋白诊断肝细胞癌下列哪项正确()

  • A、正常人血清中无甲胎蛋白
  • B、阳性者即可诊断
  • C、阴性者即可排除
  • D、病情好转时甲胎蛋白降低,恶化时增高
  • E、反向血凝法检测甲胎蛋白特异性最高

正确答案:D

第3题:

葡萄胎时主要增高的是A.血淀粉酶检测B.血清甲胎蛋白检测C.腹部cT检查

葡萄胎时主要增高的是

A.血淀粉酶检测

B.血清甲胎蛋白检测

C.腹部cT检查

D.血CEA

E.绒毛膜激素


正确答案:E

第4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A的种类,以及免疫球蛋白A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分为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两种。
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母乳、鼻腔分泌液、支气管分泌液及胃肠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SIgA浓度变化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参考值]成人血清IgA为0.7~3.5g/LSl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第5题:

简述脑脊液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等疾病。
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综合征,
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第6题: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方法不包括()。

  • A、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法测定
  • B、PCR检测乙肝病毒
  • C、HCG检测
  • D、甲胎蛋白变异分子酶联免疫法测定

正确答案:C

第7题:

简述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正确答案: ①AFP在诊断HCC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特异性仅次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②可作为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③轻至中度异常时尚须与良性肝病、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相鉴别。

第8题:

简述血清蛋白质检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质检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检测项目 测定值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

血清白蛋白

球蛋白

白、球蛋白比值


正确答案:
血清蛋白质检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检测项目测定值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正常:60~80g/L缺乏:<60g/L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营养吸收障碍及营养不良、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以及一些消耗性疾病血清白蛋白正常:35~55g/1轻度缺乏:30~35g/L中度缺乏:25~30g/1重度缺乏:≤25g/L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球蛋白正常15~35g/1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慢性感染、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等白、球蛋白比值正常1.00~2.50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治疗后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

第9题:

试述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甲胎蛋白(AFP)在肝癌时,肝细胞向胚胎时期的多能状态反分化,有合成AFP的能力,故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AFP升高,其浓度可达正常人的数万倍。AFP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且有早期诊断的意义。

第10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Ig,不论是在个体发育中还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I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IgM具有强的凝集抗原的能力。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
[参考值]成人:0.5~2.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大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由于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0.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发生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