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解释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

题目
问答题
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解释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从机能代谢的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是:

A、临床病理学

B、系统病理学

C、病理生理学

D、人体生理学

E、人体解剖学


参考答案:C

第2题:

简述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慢性牙周炎可以是全口牙、一组牙或少数牙发生,一般前牙区及后磨牙区较多见,主要看刺激因素分布情况。临床特征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
1.牙龈炎症比龈缘炎重,范围更广泛,可到附着龈。牙龈颜色暗红或鲜红,龈缘、龈乳头红肿、肥大,其范围比龈炎广泛并严重,探诊时易出血,质地松软,点彩消失。因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龈缘、龈乳头也可无明显的水肿、肥大,而牙龈出现部分纤维性增生、变厚。
2.牙周袋形成是慢性牙周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进行性的牙周袋形成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不断破坏和牙齿的松动、脱落。牙周袋深且窄或复杂袋不易引流,袋内壁存在着易出血的炎性肉芽区,可表现为牙周脓肿。
3.附着丧失牙龈长期的慢性炎症造成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移位,逐渐出现附着丧失。
4.牙槽骨的吸收破坏牙槽骨的变化在慢性牙周炎的变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骨的破坏造成了牙齿的丧失。牙槽骨破坏的形式主要是:
(1)水平型骨吸收:骨嵴的高度普遍降低,骨缘呈水平或微斜,即骨缘变厚,唇舌面及邻面牙槽骨均遭到破坏。
(2)凹坑状骨吸收:发生率35.2%~62.0%,较多见,主要位于牙间的牙槽嵴顶。
5.牙齿松动早期牙槽骨的吸收呈水平式且进展较缓慢,所以一般无松动,发展到一定时期才有牙齿松动。
6.牙龈退缩炎症发生在牙周袋的表面,顶部龈上皮变性坏死,袋壁结缔组织的炎症浸润与变薄的牙龈表面上皮之间可以发生炎性吻合,引起病损区的龈坏死脱落使牙龈退缩,再加上牙槽骨水平吸收,最后导致组织全层萎缩即骨暴露。牙龈退缩易引起根面龋、食物嵌塞、敏感,逆行性牙髓炎等。患者口腔卫生差,牙周溢脓和食物嵌塞,可引起口臭。牙周炎按程度可划分: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可有口臭。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根长的1/2。牙齿可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重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多根牙有根分叉区病变,牙多有松动。炎症明显或已发生牙周脓肿。

第3题:

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叙述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答案:(1)始发期:急性渗出性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扩张;中型粒细胞浸润;龈沟液渗出增多(2)早期病变:T细胞浆细胞浸润;胶原变性破坏;结合上皮增生(3)病损确立期:B细胞浆细胞增多;结合上皮跟方增殖,形成浅牙周袋(4)进展期:形成深牙周袋;胶原溶解丧失;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渗出物增多。

第4题: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肿瘤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正确答案: 肿瘤的良恶性、生长部位、肿瘤分级、分期、手术情况、患者情况、有无转移、并发症以及有无复发等。肿瘤细胞核型分析、免疫组化指标、激素检测均有一定的意义。

第5题:

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解释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


正确答案: 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的牙周组织破坏,结合上皮与牙体剥离并且向根方增殖。牙槽骨吸收:多种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导致破骨细胞活跃,吸收牙槽骨。牙周溢脓:牙周袋的化脓性炎症。牙松动: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破坏,合并的咬合创伤等使牙周膜纤维破坏,产生牙松动。

第6题:

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


答案:
解析:
慢性牙周炎可以是全口牙、一组牙或少数牙发生,一般前牙区及后磨牙区较多见,主要看刺激因素分布情况。
临床特征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
1.牙龈炎症比龈缘炎重,范围更广泛,可到附着龈。牙龈颜色暗红或鲜红,龈缘、龈乳头红肿、肥大,其范围比龈炎广泛并严重,探诊时易出血,质地松软,点彩消失。因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龈缘、龈乳头也可无明显的水肿、肥大,而牙龈出现部分纤维性增生、变厚。
2.牙周袋形成是慢性牙周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进行性的牙周袋形成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不断破坏和牙齿的松动、脱落。牙周袋深且窄或复杂袋不易引流,袋内壁存在着易出血的炎性肉芽区,可表现为牙周脓肿。
3.附着丧失牙龈长期的慢性炎症造成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移位,逐渐出现附着丧失。
4.牙槽骨的吸收破坏牙槽骨的变化在慢性牙周炎的变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骨的破坏造成了牙齿的丧失。
牙槽骨破坏的形式主要是:
(1)水平型骨吸收:骨嵴的高度普遍降低,骨缘呈水平或微斜,即骨缘变厚,唇舌面及邻面牙槽骨均遭到破坏。
(2)凹坑状骨吸收:发生率35.2%~62.0%,较多见,主要位于牙间的牙槽嵴顶。
5.牙齿松动早期牙槽骨的吸收呈水平式且进展较缓慢,所以一般无松动,发展到一定时期才有牙齿松动。
6.牙龈退缩炎症发生在牙周袋的表面,顶部龈上皮变性坏死,袋壁结缔组织的炎症浸润与变薄的牙龈表面上皮之间可以发生炎性吻合,引起病损区的龈坏死脱落使牙龈退缩,再加上牙槽骨水平吸收,最后导致组织全层萎缩即骨暴露。牙龈退缩易引起根面龋、食物嵌塞、敏感,逆行性牙髓炎等。
患者口腔卫生差,牙周溢脓和食物嵌塞,可引起口臭。
牙周炎按程度可划分: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可有口臭。
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根长的1/2。牙齿可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
重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多根牙有根分叉区病变,牙多有松动。炎症明显或已发生牙周脓肿。

第7题:

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叙述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慢性牙周炎形成的4个期:始发期、早期病变、病损确立期、进展期及其病理变化。

第8题:

病理生理学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C.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D.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E.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正确答案:E
病理生理学属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

第9题:

慢性胃炎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从临床角度分,慢性胃炎主要有3类()()()。


正确答案:胃体胃炎;胃窦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

第10题:

痛性结节从病理学角度称为()。

  • A、慢性输精管炎
  • B、慢性附睾炎
  • C、慢性输精管残端周围炎
  • D、慢性睾丸炎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