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从哪些方面对《大宝论》作了阐发()

题目
多选题
张介宾从哪些方面对《大宝论》作了阐发()
A

形气之辨

B

阴阳之辨

C

水火之辨

D

寒热之辨

E

气血之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 A、扁鹊
  • B、张仲景
  • C、华佗
  • D、孙思邈
  • E、张介宾

正确答案:B

第2题:

主张“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 B、张洁古
  • C、张介宾
  • D、张子和
  • E、朱震亨

正确答案:D

第3题:

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A.张介宾

B.华佗

C.钱乙

D.陈无择

E.张机


参考答案:E

第4题:

张介宾是怎样从真阴之脏、象、用、病、治五个方面阐发命门学说的?


正确答案:张氏的命门学说,主要包括命门的位置、属性、功能以及它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等重要内容。张氏认为命门位于两肾之间而不偏右,为先天立命之门户,提出命门与肾本一气,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的观点。同时认为真阴为人体的基础物质,命门为“真阴之脏”,具有藏精化气的功能,精血形质之属都是“真阴之象”;凡十二脏的生理功能虽说出于肾之伎巧,但从根本而论,实为命门“真阴之用”;病理情况下,“无水之火,皆在命门,总曰真阴之病”;治疗时用甘温益火之品补阳以陪阴,用纯甘状火之剂补阴以配阳,张氏制定了左归丸、右归丸方,是为“真阴之治”。

第5题:

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①其实“两论”源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内经》阴阳理论。阴阳涵义的异同“两论”从字面上看来,好象只是阳之有余不足的区别,阴之不足则是一致的。当分析了各自关于阴阳的涵义之后,就会发现并不完全如此。
②朱震亨认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他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全”“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氏所言之“阳常有余”即气有余,“阴常不足”即血不足。他认为精神情志活动都属“阳动”,强调“凡动皆属火”;以情欲之动可能触发君相火动,故“阳”特指无涯的情欲。朱氏强调生涯情欲之阳与难成易亏的生殖物质之阴,存在着一种难以平衡的“供求”关系。肾精之难于生长,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身易病的关键。
张介宾他在《辨丹溪》一文中说:“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无阳则无生矣。”并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之旨为依据,来反对朱氏的观点。
③朱氏从相火暴悍酷烈、煎熬真阴的角度立论,病机中心是阳胜则阴病,是实火伤阴;而张氏则着眼于阴病皆不足,以阴虚火动立论,病机中心在肾命真阴之虚。
④在“两论”指导下,朱震亨创制了补阴诸丸,张介宾创制了两归丸饮。补阴诸丸包括大补丸、三补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等方。至于张氏的左归丸,其功效是“治真阴肾水不足”。与朱氏的滋阴大补丸对比后可以发现,上述两方功效主治类似,组成(含加减药物)竟有七味药相同(熟地、山药、牛膝、山茱英、拘祀、获等、肉从蓉),其余几味作用方向也基本一致。

第6题:

再现论的阐发者和实践家()。


正确答案:达芬奇

第7题:

《温疫论》的作者是()

  • A、吴有性
  • B、张介宾
  • C、赵献可
  • D、李中梓
  • E、孙一奎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主张“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洁古

C.张介宾

D.张子和

E.朱震亨


参考答案:D

第9题: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一语的提出者是()。

  • A、薛己
  • B、孙一奎
  • C、赵献可
  • D、张介宾
  • E、李中梓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张介宾阐是如何阐发真阴的?


正确答案: 张介宾从五个方面阐发了真阴。
一是真阴之象,所谓真阴之象,即指真阴在外的表象。张介宾认为阴为精,阴成形,外在的形肉,即由内在的阴精所生,其阴精即是真阴之象。
二是真阴之脏,所谓真阴之脏,即人体真阴所在的脏腑。命门为真阴之脏,真阴在体内藏于命门,真阴是水,是命门火的基础,命火养于阴水之中,真阴包括了命门中的元精元气。
三是真阴之用,所谓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其功能是滋养形体,和调营卫,维持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源泉。
四是真阴之病,所谓真阴之病,是指真阴亏虚所表现出来的病理表现。若真阴不足,则出现火衰其本,水亏其源的阳虚证和阴虚证。
五是真阴之治,治疗真阴之病应补命门水火,用右归丸甘温益火补阳以配阴,用左归丸纯甘壮水补阴以配阳。